《特載》金門還缺少什麼﹖/衛生局局長陳天順
最近有位旅台金門籍鄉親投書金門日報副刊「言論廣場」探討金門醫療資源嚴重匱乏,是所有金門人的痛,尤其是親人得到嚴重或緊急的病症,必須轉診或後送到台灣就醫時,心中產生的煩惱與焦慮,更是會有深刻的感受。
這位鄉親提到為什麼政府努力了四十年,金門的醫療環境還得不到鄉民的信任?是缺乏醫療人員?還是缺乏醫療設備呢?
事實上兩者都缺,如果與台北市之醫學中心來比較,可以說是『缺很多』。那鄉親很想知道政府過去十幾年來是否有努力改善金門的醫療環境呢?當然有!又做了哪些努力呢?我們先從增加醫師人力談起,因為金門過去是戰地,又是離島,台灣籍的醫師比較不會想來金門執業,金門高中的學生也不容易考上醫學系,所以金門縣政府從民國63年開始向衛生署爭取以『公費保送』專案計畫培育金門籍子弟赴台就讀醫學院,畢業後必需返金服務一定的年限,以充實金門縣之醫療人力,民國63年至75年培育金門籍醫學院公費生27人,其中醫師25人、牙醫師2人,其中目前尚留金門服務者19人。87年至90年本縣培育金門籍醫學院公費生22人,其中醫師11人、牙醫師3人,檢驗師2人、藥劑師4人、物理治療師1人,已畢業者皆留於金門服務。很可惜民國76年至86年,因未提計畫呈報衛生署未再繼續公費醫學生之保送,曾有10年的空窗期。因此縣府為持續培育醫學院公費生,從民國91年起委由行政院衛生署統一辦理甄選山地原住民及離島醫事人員公費生養成計畫,91年至98年這8年內,金門縣政府共爭取了56個醫學院公費生名額,其中藥學系1人已返金服務,其餘有3人正在教學醫院接受專科醫師訓練,2人正在服役,其餘正在就學中。地方醫事人員公費生養成計畫,是穩定金門縣醫療人力最根本有效的方法,但仍然需要時間等待他們學成畢業,並接受一定期間之專業訓練,才能返鄉服務,以提昇金門縣之醫療資源及醫療品質。
在金門籍醫學院公費生尚未完全學成返鄉服務之前,金門縣醫療資源將會有一段時間的空窗期,金門縣政府、衛生署及中央健保局應用哪些策略來充實金門醫院之醫療人力呢?
一、建立與台北榮總支援合作計畫
李縣長及金門縣議會對金門醫療非常重視,經過多次拜會台北榮總並請求支援,94年起金門縣政府編列預算以比健保局『金門縣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更多的經費投入醫療資源的提昇,台北榮總基於長期對金門縣之合作關係及善盡照顧偏遠離島地區之社會責任,終於同意自94年元月起與金門縣政府簽訂三年之『支援金門醫療合作計畫』,97年起又再延簽三年,總共六年間金門縣政府共編列了約兩億元之經費加強醫療資源。這段期間台北榮總除了支援金門醫院急診科、小兒科、精神科、心臟科等金門醫院較缺乏醫師人力之科別外,也提供鄉親轉診、後送赴台之門診預約及住院病床優先安排等服務項目,同時增加了鄉親赴台北榮總就醫的便利性。
二、協助署立金門醫院「加強地區醫療資源及服務品質」計畫
鑒於台北榮總部份支援醫師異動較頻繁,醫病信任關係建立不易,縣政府另案補助金門醫院「加強地區醫療品質及服務品質」等數項服務計畫,並以約用長駐專科醫師,從台灣各大醫院聘請金門醫院短缺之醫師來金門服務,以強化本縣醫療服務能量與提升醫療品質,此外金門醫師尚有編制內醫師十餘名缺額,將逐年從服務滿一年的約用醫師擇優晉升以穩定金門醫院之基本人力。
在台金門籍公費醫師約70個尚待完成學業及訓練返金門服務,此段空窗期金門醫院的醫師來源,必須仰賴台北榮總支援及從台灣聘請約用醫師來金門駐診,科別的選擇以金門縣轉診及後送轉多的科別,例如:神經內外科、心臟科、急診科等。能夠來金門長期服務的醫師,必須要習慣金門的生活環境及家人的充分支持。離島交通的不便,以及擔心孩子的教育水平趕不上大都會的競爭力,都是醫師駐診不能長久停留的原因,提高醫師待遇及減少公費生服務年限等優惠措施,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年輕的醫師,短期(1-2年)來金門駐診,有些科別例如心臟科、神經外科還是不容易聘到資深優良的專科醫師。
三、如何做好醫療設施?如何提昇服務品質?
醫療服務的進步,必須要軟體人力及硬體建設同時與日增進,除了需要充足的經費還需要時間來改善,例如醫院硬體設施的改善,興建綜合醫療大樓案實務推動多年,李縣長於擔任立委任內,即積極推動本案,投入無數心力,原籌建預算七億餘已匡列於第五期醫療網全人照護計畫中(94-97年),因興建土地需經都市計畫重更,需財政部同意國有土地無償撥用及醫院擴床計畫需經衛生署醫事委員會審議通過等技術程序而進度受阻。後來經費保留至第六期醫療網新世代健康領航計畫(98-101年),總經費(含建築及設備)共計12億940萬7760元,最近兩年內中央衛生署前後三任署長皆曾來金門視察這一重大建設方案,並指示「新建綜合醫療大樓」不能再拖,最好能夠趕在民國101年前完工啟用。
縣民到廈門就醫,不是長遠之計,而是苦肉計。
提到開放縣民以健保身分至廈門就醫,目前中央健保局只同意急重病患可以先自費就醫,返金門後再向健保局申請核退已支付之費用,但是慢性病、普通疾病是不允許至廈門就醫再返金門申請核退費用,未來也不容易開放非急診之健保醫療費用在廈門使用,雖然台商曾經建議開辦,但是牽涉的問題甚多,我們還是建議中央政府以加強金門醫療為重點,赴廈門就醫只是個備案。
金門醫療服務滿意度最近幾年是否有提昇?
從民意調查可以說明:金門縣政府每年都會調查民眾之醫療服務滿意度,從民國91年15.5%的滿意度以提昇到97年的71.8%滿意度,這是政府具體改善地區醫療人力與資源,有效提昇金門地區醫療服務的客觀數據。
金門醫療體制近年來有重大變更,94年6月花崗石醫院裁撤,減少軍方的醫療資源;94年10月縣立醫院改制為署立醫院,這一項變革是歷經八年才成功,醫療服務改由中央主政。金門醫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多年來共同努力下才能有今日的成果,雖然離鄉親的期待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我們期許在綜合醫療大樓完工啟用後,金門醫院能夠再改制為台北榮總金門分院,並通過區域醫院之評鑑,金門醫療品質才能立足金門放眼廈門,期待能造福兩岸更多的民眾,有朝一日成為金廈民眾就醫的指標,並進一步發展『觀光旅遊健檢』『優質醫療在地化』『養生文化村』,使金門真正成為『養生醫療健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