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船王昆仲衣錦返鄉成立教育基金會
新加坡「船王」張允中三兄弟,慷慨解囊,捐出新台幣一千萬元成立「財團法人教育基金會」,以回饋鄉梓;為報得父母浩恩,張允中昆仲斥資新台幣七百多萬元,在故居沙美興建一座紀念雙親「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十月十八日隆重舉行揭牌和剪綵儀式,樹立「孝子不匱,永錫而類」的典範。
由新加坡「船王」張允中三兄弟斥資興建紀念雙親「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位於沙美老街信義路一號,一棟富有現代和洋樓建築特色的兩層樓新建築物;目前,「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正趕著內部展示裝璜,預定日內可以完成,在紀念館揭牌當天正式開放供外界參觀,未來也將作為舉辦各項教育相關活動的場所。
這位出生於金沙鎮沙美的新加坡僑領張允中在他的女兒張慧聲陪同下,去年曾取道金廈小三通返回故鄉祭祖和拜訪;在張允中踏上金門故鄉土地時,縣長李炷烽和沙美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金福、前理事長張金溫和二十多位張氏宗親代表也到碼頭熱誠歡迎返回故里,讓高齡九旬張允中感到十分的窩心,也感受到故鄉濃濃的鄉情。
張允中一手創立的太平洋船務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船務公司,擁有近百艘集裝箱貨輪。這一位新加坡「船王」,在異鄉奮鬥五十多年,對於老家金門故里始終懷有一份特殊的鄉土感情,他曾擔任金門會館董事、張氏總會名譽董事和多間社團名譽主席,是金門海外的傑出僑領。他擁有近洋與遠洋龐大的船隊,在新加坡、香港航運界,贏得「船王」的美譽。
據「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落成暨財團法人教育基金會成立活動籌備會總幹事,也是現任金沙鎮沙美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金福表示,張允中的父親張文夏一八九六年生於沙美大後街,族序為沙美儒林張氏長房第二十世,在一九一四年與出生於東店的黃玉燕結為連理,育有三男三女,長子張允中、次子允崇、三子允伏,女有標治、健治、瑤華,均一門和樂、幸福美滿。
據紀念館張文夏簡介說,一九三七年抗日戰起,他們舉家遷居新加坡,從事工商貿易,秉其勤樸敦厚,誠正奮發,成就一番事業,為鄉僑所讚譽。但到了一九四一年,日軍佔領新加坡、馬來西亞,且大肆搜查屠殺知識份子,張允中的父親張文夏不幸被擄,慘遭殺害,時才四十五歲,茂志,空留型範。
而,金門鄉僑張允中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小時候在沙美小學畢業後,即就讀縣立師範學院。但一年後閩變,他到廈門就讀大同中學畢業,並返鄉小學教書一年。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金廈兩地被日軍佔領;張允中隨家人遷居新加坡,兩年後,他前往馬六甲與其舅父黃耀培合資創立「培元」公司,他的兩位弟弟也在公司協助,生意順利發展起來。
一九四三年在馬六甲,張允中因抗日被捕入獄,至一九四四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獲釋,為求發展,他在戰後舉家遷居新加坡;一九四九年,任祺福船務公司總理長達十八年;一九五六年參加星、馬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兩個月,走遍大江南北及東北三省。一九六零年,張允中被選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服務三十三年,因他年事已高,在一九九三年辭去董事一職,但因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堅持要求之下,他指派四子張松聲接任,並在今年初當選會長,張松聲失志引領總商會所代表約兩萬家公司突破時局經濟困境,渡過這場經濟風險。
一九六七年,張允中年四十八歲時,他去祺福總理職位,並獨資成立太平洋船務公司,他一生事業沒離開過海,但是自己等創業這一天,一等就等了二十五年,他先在新加坡人開設的船務公司工作,自認已掌握了船務的專門知識與經營竅門,才決定自立門戶。發展至今,太平洋船務已從起初僅經營本南亞航線不斷壯大到遠洋航線遍佈全球,船隊川行於世界五大洲。
「穩健保守」是張允中做人行事風格,他曾接受國內媒體訪問說了這樣一段話:「重視風險更甚於獲利、重視衝刺既有客戶更甚於開拓新客戶,以及重視企業內部團結更甚於相互競爭。」如此的生意邏輯,讓太平洋船務成立至今,僅在石油危機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出現虧損,並因此逐步成長為新加坡最大的船務公司。
除了船務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張允中也將觸角伸往世界各地,進行多方面投資,包括船務、水泥廠、塑膠、化工、旅遊業之外,也創立貨櫃工廠,規模更名列世界第二。
與張允中相差一歲的弟弟張允崇,志在貿易,自身在印尼設立公司,並來往於印尼與新加坡之間,商譽蒸蒸日上,但因積勞成疾;此後,他長居家中療養,今年八十九歲。
目前,是世界張氏總會主席的張允伏,他少兄長張允中七歲,原從事教育事業,春風化雨,但在母親和兄長張允中鼓勵下,一九六零年成立美亞製造公司,一九六六年後兩度改名,定名為美亞企業私人有限公司,並購買香港街購產改建新大廈,作為公司總營業總部。一九九零年和一九九八年,張允伏先後得到新加坡總統頒結公共服務勳章、新加坡教育部頒結教育服獎殊榮。
新加坡「船王」張允中三兄弟紀念雙親「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即將舉行落成啟用典禮,沙美萬安堂廟奉祀大宋三忠王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均降駕乩示賀文,沙美張氏宗親以辦喜事心情迎接張允中昆仲再度返鄉,以及紀念館揭牌,並對於三忠王乩示賀文,咸認人、神共賀的地方一件大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