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學術研討會》張火木楊樹清李福井引經據典深入評析
表揚參戰英雄之功勞,在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前夕,金門國家公園透過研討會方式,向英雄們致敬,透過學術論文發表,對此一台海關鍵戰役進行評析,透過老榮民口述為歷史做進一步考證。張火木教授、楊樹清透過書籍脈絡探究社會如何看待此一歷史事件,並以龍應台新書為切入點,剖析社會現況,引發世人省思。
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昨日上午八時起假國家公園舉行,共計有四篇論文發表,由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許丕華主持,本報鄉訊版主編(資深作家)楊樹清,以「從1949看金門古寧頭戰役」為題進行報告;本報編輯(資深戰史作家)李福井擔任評論;另外,實踐大學副教授張火木也發表論文,題目為「金門古寧頭戰役相關史料評析」,並由金門高中退休教師正先正進行評論。
楊樹清從小說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以及《顯影月刊》兩份刊物中,分析論述台金媒體如何站在金馬人民利益所做的探索和註解,並從中拉出一條金門的運命線索。
李福井在評論時指出,他是評論人、戰史作家同樣也是古寧頭人,楊樹清從報導文學的角度看兩份刊物對金門的觀察,不過,若以人民的觀點來看,則應該如自己新書《無法解放的島嶼:古寧頭戰役的背影》所論述,兩岸領導人有朝一日在金門相遇,簽署和平協定,攜手合作,讓金門變成戰爭的終點化身和平的起點。
張火木引用歷史學者、文學作家等著作為史料進行分析,從台大教授齊邦媛著作《巨流河》到作家龍應台最新著作《大江大海——1949》,兩人從大時代宏觀角度來書寫戰爭歲月的傷痕與記憶,不僅容易引起讀者共鳴,退一步環伺社會,亦能對照出許多發人省思的問題。王先正也就論文中引經據典在評論中進一步說明,讓史料分析與緣由更密切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