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學術研討會》許舜南李仕德分別探討中美關係國共成敗
在昨日的「金門古寧頭戰役60週年學術研討會」上,李仕德與許舜南分別以「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中美關係之探討」、「金門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分析」為題發表論文,藉此探討還原當年的戰役史實。
此次的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李仕德打頭陣,他發表的論文題目為:「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中美關係之探討」,並由其老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主任王綱領負責評論。
李仕德指出,民國38年10月24-27日的金門古寧頭戰役,為國民政府在大陸連串失利後的一次勝仗,對播遷台灣的國民黨在士氣上是一大鼓舞,被視為政治軍事上對抗共黨的轉機,而當時美國對外關係強調的反共或圍堵(containment)政策卻視古寧頭戰役而不見,此與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輕忽有密切關連。
李仕德進一步提到,直到當年10月古寧頭戰役始穩住一線海上江山,時美國軍方與國務院對於台灣的戰略地位有不同的看法,國務院對蔣中正存有偏見,直至1949年11月國務院始承認蔣為台灣的實質權力來源而開始與蔣接觸,時美國希望台灣維持一親美的行政組織,亦看準國府對美援之殷切,因而意欲在軍政人事上插手,唯美國對華政策並未有太大的轉變,直到1951年美軍在韓戰中佔優勢,美國始重估台灣戰略地位對美國全球防衛的重要性,至此美國才積極的軍援國府。
至於,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助理教授許舜南則發表「金門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分析」;評論人是鄭有諒。
許舜南認為,古寧頭戰役,前後歷時三天,共軍傾萬餘之眾,渡海來犯,但卻悉數被殲,其意義固不止於一場徹底而空前之殲滅戰。更重要者此一偉大勝利,在全般戰略上,具有扭轉乾坤,重啟契機之重大涵義。是役一戰,石破天驚,使共軍為之戰慄,國際輿論頓形改觀,民心士氣賴以振奮,臺、澎、金、馬得以轉危為安,戡亂戰史由是開創新頁,中華民國也才有今日之成就,甚至以民主自由經驗,經濟繁榮促使大陸政權走向改革與開放。
而從金門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分析,許舜南說,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一、勝利的先決條件在於指揮官的卓越領導。二、官兵精神戰力的發揮為決勝的重要憑藉。三、官兵堅強意志與高昂士氣為勝利的要素。四、精誠團結與協同合作為勝利成功的礎石。五、狂妄輕敵終將招致慘敗。六、缺乏統一指揮的部隊註定要打敗仗。
許舜南表示,古寧頭戰役,國軍擷取了大陸失敗的教訓,上自司令官,下至每一個士兵,均能團結一致,合作無間、只求達到勝利,不計個人生死,因而創造了光榮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