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高粱歹年冬農民慘兮兮
金門地區入夏之後,缺雨又沒有足夠的灌溉用水,今年官澳、青嶼一帶的秋作高粱遇旱歉收,種植高粱十幾年的農民無奈的說:「大家弄倒了,收不夠本錢!」
金沙鎮全鎮每年的高粱種植產量,約在一百三十萬公斤以上,官澳、青嶼一帶也是主要高粱產地之一;但今年,自入夏以來,金門地區缺雨,又苦無足夠的灌溉水源。因此,官澳、青嶼高粱普遍歉收,產量銳減,影響家庭經濟收入。
王姓農民表示,一口井只能灌溉最多三溝的高粱,但有的井會出泉,有的井不會出泉;又找不出大量的灌溉用水,親眼見著高粱乾枯,所有的本錢全寄望在田裡的高粱,如今幾乎是血本無歸,無語問蒼天。
王姓農民今年高粱種植面積一百三十公頃,一公頃有十坵,一坵(約一千平方公尺)種植秋作高粱本錢約為新台幣五千元左右,遇到今年缺雨又無水可灌溉,一坵收成不到三千元,若是再扣掉機械收割費用一坵一千元,損失更重了。
王姓農民表示,在官澳青嶼89重劃區,幾乎沒有灌溉水源,全靠老天;她說,去年還有本錢,今年連本錢可能都沒有,五十萬的本錢,不知道是否可以全部回收。
另一位種植高粱有十幾年的楊姓農民表示,他種植面積有十五公頃,今年遇到缺雨、乾旱,又沒有水源可以灌溉,全部收一收,可能不到三十萬元;而一公頃成本要新台幣四、五萬元,眼見歹年冬,幾乎沒有收成!更不敢奢望政府會有補助,全部自己虧本。
楊姓農民指出,往年也有缺雨,但沒有今年的嚴重,最少的收成還有工錢,沒有像今年種到連本錢都沒有,損失可說是很慘!
楊姓農民的高粱均乾枯了,無法採用機械收割,只好採用人工收割;甚至有農民的高粱旱害嚴重,一坵只收割一袋,產量真的少得可憐。
由於官澳青嶼是金沙鎮高粱重要產地之一,對於農業灌溉水源區的開發,楊姓農民表示,雖然有爭取,但要有公地,公地又少,大都是私有地,要用來種植作物,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談到今年的秋季高粱收成情形,楊姓農民無奈的說:「大家弄倒了,收不夠本錢!」
至於王姓農民建議說,官澳青嶼有四公頃左右的公地,希望能開闢為農業用灌溉水源區,以解決缺水問題;如今,在秋作高粱收成之後,下來,就要種植大、小麥,如果老天不下雨,繼續缺雨的情況,灌溉水源還有沒有,大、小麥要有好的收成,真的就要看老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