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昨開幕
「2009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昨日開幕,近百位兩岸學者參加。金門縣長李炷烽致詞時指出,閩南文化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希望從金門出發,結合台南,做為核心基地,開啟研究閩南文化新格局,找回中華文化的價值,金門願意提供協助,歡迎學者專家前來挖寶。
金門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和金門技術學院舉辦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繼二十三、二十四日在成大舉辦後,昨日移師金門技術學院繼續研討。
金門場於上午九時舉行開幕式,由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主持,縣長李炷烽在文化局長李錫隆的陪同下,參與開幕式,歡迎來自各地的學者共聚金門做學術交流。
縣長李炷烽指出,金門是彈丸小島,卻有根深久遠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從大陸同安古城的建築特色,就是金門建築聚落的翻版,金門的閩南文化特色,就是中華文化正統的傳承。他說,也因金門是海外孤島,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中原文化的建築特色,輾轉到金門,受到限制,但也得到保護。這幾十年來,金門是中華文化傳承保留最完整,也是最精緻的地方。
李縣長表示,大陸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文革破壞,事實上,閩南建築和文化,也受到傷害。台灣雖然是閩南文化的延伸,但前有荷蘭的統治,後有日本的治理,前後含有八十幾年西洋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不完全是純粹的閩南,今日,閩南文化從金門出發,結合和金門最近又有淵源的台南,作為核心的基地,再加上金門的文化特色,以及鄭和下南洋所形成的海洋文化,豐富了整個閩南文化的內涵。
李縣長說,每個區域發展的腳步不一樣,受的影響因素也不同,蔚為各區域的特色,統同這些區域特色,可以找回真正中華文化傳統的價值和精神。他說,中華文化歷久以來,是無所不包,所統合的力量是壯大而強盛,只要是和傳統文化有接觸的地方,都很難避免被中華文化所吸納,希望透過金門的彈丸小島,結合各界的力量,讓金門道地傳統的中華文化,可以讓世人得到重新的認識,這也是金門過去歷史和地理歷史的因緣聚會,很意外得到特殊的條件。
李縣長說,學術的研究,文化的進展,特別是閩南文化的著力,絕不是單方面的事,除了學者專家汲汲的鑽研之外,政府和民間的共識,提供必要的協助,也是很重要的助力,為此,從2003年到2007年,到今年擴大辦理跨區的研究,不僅有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還有來自海外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及日本等地學者參與台南、金門兩場五天的活動,發表了四十四篇的文章,這些文集的彙整,助益未來從事閩南文化研究的有利素材。並藉助電腦科技網路資訊的傳播,金門不再是孤島,金門也不再是離島,金門可以作為閩南文化,特別是純粹的中華文化研究的中心,希望金門鄉親有此體認和雄心壯志,一起做跨國界的努力。
李金振指出,世界文化體系中,閩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閩南、台灣和南洋為基地,金門雖然不是發源地,但時空因素逐漸形成地位。
他指出,閩南文化在中國大陸因文革和現代化而遭到破壞,台灣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南洋則因移民不是把完整的閩南文化帶過去,因此,最具代表的閩南文化地上博物館可能只剩金門。金門技術學院設有閩南文化研究所致力研究閩南文化,也歡迎學者前來交流。
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從昨日起進行二天。由成大台灣文學系主任吳密察做「鄭成功在閩南的抗清行動」專題演講,並有十九篇探討閩南語言、信仰、習俗、建築、文學等論文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