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早期文物陳添財開講走入校園深入淺出如數家珍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水詠/金沙報導。
點閱率:366

 自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金門早期民間文物產生濃厚興趣,大半生教職薪資拿去買金門文物收藏研究,且樂在其中。金門文史學會理事陳添財表示,金門早期器(文)物不僅外地人不易觀賞瞭解,就是土生土長的金門鄉親,也未必知道有過那些早期文物和文化活動。而,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不管是以前或現在都深藏不露,即使有心探訪,想一睹芳容,也難得一見,幸虧部份有心人士及地方政府尚能適時保存部份早期文物,作為對地方史實的見證。
 也是金門早期民間器物收藏家的陳添財,是在金沙國中辦理鑑賞古文物教學課程,昨天應邀在該校視聽會議室講授一場深入淺出的金門早期民間器物,他透過口述簡介金門民俗文物之器名、器用、規格、製作年代及當時社會背景,並以幻燈片播放介紹約二百五十片金門民俗古器物,包括有金門民間瓷器、陶器、木雕、石雕、竹雕、銅器、銀器、服飾、傢俱、字畫,以及其他民間雜項器物,包括茶具、鼻煙壺、錢幣、契約、年畫、板聯、玉器,帶領學生走入時光的隧道,了解早期金門民間生活型態與文化的過程。
 陳添財指出,三十八年以來,由於金門長年軍管,社會閉守,變易不大,使得島上風俗民情名勝古蹟的保存尚稱完備,隨著時代的突飛猛進,金門的民俗文化已成為一代中國人追本溯源的聖地,明清時代台澎地區承襲了由金門轉接的中原華南文化,這一脈相傳的文化道統,將來更要由台澎地區經由金門再回饋到大陸。
 金門雖屬彈丸小島,且自昔文風興盛,多功業。陳添財說,彪炳人物遊居所處、心手所營,雖一樹一石、一宅一廬,以及一坊一表、一碑一墳均足供後人憑弔景仰而發思古之幽情者多處,依據文建會統計,金門地區名勝古蹟之密度為台澎金馬之冠。如今海峽兩岸局勢趨於緩和,島上戰役豐功偉績之紀念,環境美化之擘劃,配合天然景物或加以人工之修飾,為開放觀光最熱賣點。
 金門民俗文物之源流?陳添財說,中國人在過年、過節、慶典、宗教儀式、迷信、婚喪禮的舉行都大量地採用了民間部份器物,並以民間的藝術來表達他們的願望、歡樂、祝福、感恩祈求平安和豐收的情感;或以民間藝術的點綴來歡娛自己,製造豐富的生活氣氛,金門的民俗文物是隨著金門的開拓而產生,閩南一帶的移民帶來了沿襲大陸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不斷的改變,漸漸具有了地方特色。
這位金門早期民間器物收藏家陳添財說,近三十年來,由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大眾對民俗藝術有新的肯定,不但國內的民俗文物市場幾乎被蒐購一空,而金門也不例外,若不是當年的金門社教館、山后民俗村及少數民間蒐藏家的適時購藏,則金門的文物將難得一見了。而現在留存在民間的文物已無幾了,但願鄉親更加珍惜,子孫永寶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