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出土古砲專家以「電化學還原法」維護保存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70

 從金城鎮南門出土的二十九門古砲,已開始在文化園區由專家以「電化學還原法」進行維護保存;金門縣文化局希望這批古砲有機會被指定及登錄成為「國寶」。
 根據金門縣文化局的說明,古物的等級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三級。南門古砲或許有成為「國寶」的機會,但必須先進行整理,再按文資法申請審核。
 今年五月,金城鎮南門禹帝廟後側因為公寓施工,挖出二十九門古砲,被移往文化園區存放,並由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維鈞等進行初步鑑驗後,推論是三百三十三年前,明清之際的產物,可能為鄭經的軍隊所造(鄭經為鄭成功之子)。
 文化局表示,局長李錫隆對這批古砲非常重視,已經爭取金門縣議會的支持,追加預算,將以一年的時間,執行「金門古砲維護保存計畫」,經費約一百萬元。
 「金門古砲維護保存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連萬福(美國麻州大學化學博士)、協同主持人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兼任講師柯鴻基。
 連萬福、柯鴻基等,自上周六到本周二,已完成了前置作業,並於昨天開始,先將一號古砲和二號古砲放到鋪有耐酸鹼塑膠布的水槽中,以「EDTA」藥品加以浸泡。
 以「EDTA」浸泡的目的是要進行「螯合作用」,把對古砲好的鏽留下來,把對古砲不好的鏽除去,以利長久保存。未來還要塗上油和蠟,以隔離水和空氣。每門古砲以「EDTA」浸泡的時間約需半個月。
 柯鴻基表示,類似的古砲,在台灣地區罕見;台南運河發現過一尊,赤嵌樓有數尊,但數量遠不及金門一次出土了那麼多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