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一年完成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水詠/綜合報導。
點閱率:726
字型大小:
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保存計畫昨辦理期初報告,由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中)主持。(楊水詠攝)

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保存計畫昨辦理期初報告,由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中)主持。(楊水詠攝)

 今夏在金城鎮南門里一處工地發掘出土二十九門古砲,數量與規模前所未見,目前暫安置金門文化園區,證實為明鄭軍隊所有。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保存計畫主持人連萬福表示,古砲群可作為研究大陸、金門、台灣明清史重要文物,也可作為研究明鄭歷史的第一手史料,且為國家極為重要文化資產,必須立即加以維護,並作永久保存。
 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保存計畫期初報告,昨天上午十時假金門文化園區舉行,由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主持,審查委員與會,並聽取該項計畫主持人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所副教授連萬福報告古砲群維護步驟與方法。
這批古砲群維護工作期程需要一年的時間,該計畫期初報告背景分析指出,金門為海防重要據點,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曾在金門練兵,金城鎮南門里出土的二十九門古砲,經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維鈞檢視與研究後,推論是明清之際產物,為賡續父親鄭成功反清的鄭經軍隊所有。
報告並表示,陳維鈞在編號第二十八號的古砲,發現砲身有「丙辰年七月吉日製」等陽刻銘文,編號第四號砲身鏽蝕的「丙辰」銘文。從挖掘的地層繼面分析,土坑剛好儲藏古砲,而且是採立體堆疊,古砲埋藏時也是堪用,佐證鄭經軍隊倉促撤守金門所埋的推理。
報告進一步指出,黃一農院士依據「丙辰年七月吉日製」推論此砲群一六七六年(即明永曆三十年)產物,出土的鐵鑄古砲形制均接近十七世紀之前所製滑膛紅夷型火砲,並研判這群古砲如果是清朝統治期間所鑄造,理應直書年號,以表明正朔,而非僅用干支紀年。因此,研判為明鄭產物,為鄭經軍隊遺留古砲,台灣所未見,歷史意義重大,為國家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由連萬福與柯鴻基(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兼任講師)共同主持人所主持的維護文物對象與工作範圍,係為九十八年五月與七月於金城鎮南門里發掘的二十九門古砲為對象,據考證埋藏地層達三百三十三年,長期受到土壤水分與各種物質作用,因而砲身鏽蝕嚴重,須立即加以維護保存。
連萬福表示,金門出土古砲維護保存工作範圍分為:成份分析、除鏽、脫氯、永久保存處理(防鏽)等四大項,工作期程一年,除了收集相關文獻外,古砲維護中並進行攝影紀錄、各項書面紀錄、結案報告。至於防鏽處理,除掉有害鏽與氯離子後,以蠟油處理砲身表面,再用可逆性樹脂作防鏽處理。
昨天在期初報告中,與會審查委員也建議古砲維護基本作業除鏽後封護蠟油,宜採無酸材質處理,並可參考歐美戶外雕塑所使用之無酸蠟處理;以及提出工作場地安全維護、修護作業資料建置檔案可作日後研究參考、加強修後安全保存及維護、可透過影像分析透視影像解析銘文、廢水需測試安全再排放、古砲已達國寶級文物勿讓閒雜人等靠近及作離子層析測氯含量等建議。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