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乎恁知﹗青嶼有鹼性花崗岩
金門是一座花崗岩島;不過,青嶼海邊的花崗岩與一般的花崗岩並不相同,是一種顏色較黃的鹼性花崗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莊文星博士昨天應邀在金門縣政府主辦的「金門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98年度精進教學能力研習」擔任講師,他向教師們介紹金門的花崗岩時,告訴學員鹼性花崗岩的成因。
根據莊文星的說明,當比重大的海洋板塊與比重較小的大陸板塊碰在一起之後,海洋板塊會下插到大陸板塊下方;大陸板塊的內陸會產生裂罅,由此噴出的岩漿,因為含有較高的鈉、鉀等「鹼土金族」,被稱為鹼性花崗岩。在金門各處的花崗岩中,青嶼的鹼性花崗岩,相對是比較特殊的。
「金門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98年度精進教學能力研習」是由金門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策辦,時間為十一月二十一日和十二月二十二日。活動對象為各國民中小學自然科教師和學生,承辦活動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員包括金湖國中校長吳啟騰、金寧中小學教師林永進等。
吳啟騰表示,真正的科學教育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因此研習活動分成兩天,分別安排學生(第一天)和教師(第二天)到山后寒舍花、青嶼、馬山等各海岸進行實地觀察。
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金門地質與生態環境;對於金門地質地貌的探究,另以電子書和研習手冊的方式,提供綜合課程、本位課程使用。
根據莊文星的研究,金門的岩盤花崗岩類岩石屬大陸東南燕山期岩漿活動的產物。這些花崗岩類岩石常穿插著偉晶岩脈或基性岩脈。地表裸露的岩脈和風化的花崗岩、片麻岩、石英片岩以及蓋層的紅土、沉積物等,相互輝映造就了金門有別於台灣之美好而獨特的花崗岩地質地形景觀。
構成金門及烈嶼島的基盤岩石為中生代的花崗片麻岩、花崗岩、混合岩與石英片岩,在基盤中有各種不同的火成侵入岩脈。岩盤之上依序堆疊金門層、紅土礫層與近代沖積層,而晚第三紀的玄武岩熔岩流覆蓋於已風化的花崗片麻岩或第三紀沉積岩之上,主要露出於烈嶼地區。
關於金門島的誕生,可以追溯自三疊紀晚期以來,南嶺褶皺帶經歷了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一系列的大地構造運動,而在此褶皺帶東緣,所形成的一個斷塊隆起的島嶼,就是金門。
金門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地區,為同一地質構造與火成岩區,具有相近的岩石組成,主要為片麻岩、混合岩及花崗岩。
總體而言,在金門地區出露的火成岩依其組成礦物顆粒大小、產狀可分為深成岩(花崗岩、鹼性花崗岩、混合岩、閃長岩)、半深成-淺成岩(流紋斑岩、長英斑岩)、脈岩類 (細晶岩、偉晶岩、煌斑岩、綠簾石岩)與噴出岩 (玄武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