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之旅學員收穫滿行囊
金門縣文化局於日昨分別舉辦「烈嶼之旅」與「金城拓印活動」,兩場次共吸引約一百三十多人到場參加,學員對海邊生態及拓印的體驗,都相當感興趣,活動反應熱烈。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烈嶼之旅」已於二十一日舉辦,主要是介紹烈嶼的海邊化石及自然生態,主要路線有埔頭貓公石、青岐玄武岩、九宮坑道等,此次他們特別邀請到林英生、張瑞麟老師主講,並親自帶領學員走訪,讓學員大呼收穫豐碩。
林英生指出,烈嶼擁有豐富的花崗岩、角閃岩、輝綠岩、貓公石、玄武岩、火成岩、變質岩等,其中,貓公石僅形成於高潮│低潮線之間,於低潮線以下,浸泡於海水中仍為質地較鬆軟的黏土、砂岩層。該鐵質膠結岩塊的形成,除了海水的風化、侵蝕與溶解因素外,也與潮間帶的乾濕循環有甚大的關連。烈嶼北側海岸外多礁石分布,風景優美,是海濱賞景的好地方。
林英生也提及,青岐位居烈嶼西南部,由上岐國民小學的右前方,通過管制哨站即可到達海濱;從北側海岸方向看去,沙灘中有一花崗片麻岩體出露。往南行則是金門地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全長約一公里。海岸線上呈現玄武岩美麗而富變化的地質景觀。
金城拓印課程則在二十二日上午舉辦,由葉鈞培及陳木漳老師主講拓印的技巧與運用,兩人先在文化局分享拓印作品,葉均培表示,其實從凹凸不平的形狀,就可做拓印,如銅板兩面凹凸不平,可做成拓印成品,其他如鎖匙、名牌、石碑等。稍後,他們也率領學員到魯王墓實地拓印。
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期盼藉由系列活動讓民眾更了解金門的特色文化,並藉由走讀的過程中增加對閱讀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