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主持動土縣定古蹟睿友學校將重現風華
位在碧山的「睿友學校」洋樓於昨日動土展開修復工程;發包金額為一千四百三十二萬五千多元;工期為四百二十天。
「睿友學校」創建於民國二十三年;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經審查通過為「縣定古蹟」。
金門縣長李炷烽昨天主持了動土儀式,參與的碧山耆老及居民包括陳順德、陳澤安、陳清川、陳定傑、陳金象、陳成榮、陳延金等,還有金門縣文化局人員、金沙鎮長陳昆第等。
根據碧山鄉老及金門縣文化局的說明,「睿友學校」是金門東半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洋樓建築之一,也是金門三所被做為學校的洋樓之一;它歷經日據時代前後、金門光復、戰地政務時期,見證了二十世紀初,南洋與金門的僑匯時代;它是華僑貢獻金門的具體呈現。
李炷烽表示,碧山是華僑之鄉,村中有由華僑興建的「睿友學校」洋樓、「陳清吉洋樓」等,都很有特色,讓後人可以瞻望前賢。
他說,「睿友學校」的修建,籌備、規劃了將近四年,如今終於有了初步的成果;希望未來與碧山的鄉村整建結合,推動「樂活、慢鄉」。
他還對「睿友」兩字做了一番詮釋,認為「睿友」可以解讀為睿智之友;過去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立業成家的意義;如今則應該增加多元、包容、前瞻的意涵。
「睿友學校」的整修,是很多碧山村民的心願,碧山耆老陳怡情曾在《金門日報》投稿過許多文章;李炷烽表示,他已經看過這些文章。
出生於碧山本土作家陳長慶曾用金門話寫過一首新詩-〈阮的家鄉是碧山〉;詩中有一段就是對「睿友學校」的描述,內容如下:「睿友學校是阮細漢讀書的好場所。徐先生,對待學生像子弟。人人講伊教學認真擱嚴格;啥若毋聽話,籐條舉佇手;罵阮:死囝仔!細漢毋讀冊,大漢著放牛。幾十年來這句話,攏嘛深深放佇阮的心肝內。」
根據陳清川憶述,現在已經七十六、七十八歲的這一輩,在四十、五十年代讀「睿友學校」時,大多是七、八歲才讀一年級,十四、十五歲才畢業。當時,東店、田浦、大地、陽翟、山后、山西等鄰鄉的少年,都有人來這裡讀書。
根據金門縣文化局的說明及《金門縣定古蹟睿友學校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規劃》的撰述,「睿友學校」是碧山居民陳睿友的後人,全權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返鄉籌建。
建校的原始構想包括了禮堂、教室、教師辦公室、教職員宿舍、運動場、升旗台、廚房、浴廁;佔地約二十公畝,建築物佔地約三分之一;不過,原始規劃只完成了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包括教師生活設施及運動場)則因為對日抗戰爆發,金門淪陷而中止。第一期工程於民國二十五年竣工,主體就是現存的洋樓建築。其中,禮堂為二樓建築,建材採石、磚、花崗石及木材構造。正面走廊石柱及踏階都是來自泉江的泉州白石;禮堂橫樑是用南洋運來的杉木;牆壁全用由大陸訂製的紅磚砌成-不透風也不透熱,冬暖夏涼。
建築物正面仿西洋巴洛克建築形式-有引人注目、高大比例的「山頭」。山頭有國旗及國民黨旗,還有鶴、馬、印度警察、印度樂儀兵等圖案。
除了「睿友學校」要動工整修外,金沙鎮長陳昆第表示,碧山村的競爭型城鄉新風貌(「島嶼·慢鄉-金門碧山聚落的傳統與未來」)和碧山溪的整建,也在推動中,希望讓碧山成為各方面都是第一的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