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高粱掃把熱賣一掃而空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專題報導。
點閱率:1,595
高粱除了是釀酒材料外,更是傳統清掃工具-高粱掃把的主要材料。(陳麗妤攝)

高粱除了是釀酒材料外,更是傳統清掃工具-高粱掃把的主要材料。(陳麗妤攝)

高粱除了是釀酒原料外,早期在金門更是不可或缺的清掃工具;伴隨建材的改變、電器用品日新月異,高粱掃把已漸漸消失在居民生活中。不過,近日高粱掃把反而成為市場寵兒。農友說,綁高粱掃把很費工,平常少見,加上是大掃除必備工具,都是搶購之因。
隨著社會形態轉變,居住環境、建材不同,早期民眾生活打掃必備工具-高粱掃把已漸漸被遺忘;不過,在老一輩民眾心中,高粱掃把仍是居家四周環境清潔的利器。
據悉,金門北掃應是高粱品種中之金選三號,由於其單位面積產能不如台中五號,甚至遠不及農試所和金酒合作推廣適種的「金選二一」及「金選九○」,幾乎敬陪末座,因而在大面積機械化生產的現今,逐漸被市場淘汰,僅有一些有使用需求的老農民,以小面積耕作,供應生活所需。
高粱除一般熟知拿來釀酒、製作糕點外,它還是傳統清掃工具的主要材料。有農友說,高粱可說是三十八年後國軍引進金門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作釀酒使用。金門海島型氣候,四季分明、水質甘甜,高粱釀出好酒而聞名世界,並為金門地區帶來豐厚財源,被稱為金門的金雞母。但現代人知道高粱釀酒,幾乎不知道高粱也能製作掃把。
據金門社區大學講師陳西村表示,金門早期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用掃把打掃居家四週環境,傳統清掃工具主要的材料包括高粱稈(金門北掃)、芒苳、月橘等。其中,高粱稈是禾本科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用來綁掃把的品種其高度近兩尺甚至不止,主要是用其穗脫粒後,將高粱稈綁紮,穗打開成傘狀當作掃把用。
金沙鎮一農友陳長志說,他用多年育種之北掃種子,於今年三月播種,上個月底收割,經過乾燥、脫粒後,目前正在綁掃把。多半自用,或是分享給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有剩餘才拿到市場試水溫,可能物以稀為貴,反應熱絡,連續兩天被一掃而空。
談及一天可以生產幾支掃把,陳長志表示,高粱掃把要綁得漂亮不容易,得費盡工夫。全部手工製作,整株高粱稈整理成束、一束束固定、綁紮、穗花打散成傘狀、穗花部份需再經紮綁、調整、修剪才完成,手續繁瑣,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否則容易鬆脫散開而無法使用。而平均一支要花上一小時時間,若以一天八小時來說,最高產能只有八支。高粱掃把現代人使用得少,談成本似乎難以計算,工大於本,生活夠用、有人賞光就好。
有民眾說,一支市價一百元,雖較去年貴,但傳統古厝、水泥地就屬高粱掃把最實用,特別更是大掃除的必備工具,有時想找還找不到,所以有其價值,也許是造成搶購潮之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