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巡禮》第三展示室細訴金門歷史風華
四、歌戲相聞
金門民間戲曲音樂依劇種和曲目的不同,分為五大類。其一為高甲戲,金門高甲戲因俗稱「大戲」、「正戲」,係為廟會慶典或宗祠奠安必備的民間戲曲,故列之為首。其次依序為歌仔戲、傀儡戲、南管樂、鑼鼓樂。
1.高甲戲:高甲戲源自閩南泉州,以閩南民間遊藝為主,結合七子班文戲基礎,並吸收北方武戲身段,及鑼鼓南北交加演出,相傳源始於明朝末年。金廈因一水之隔,在國民政府未來台之前,閩南地區的民間藝文活動便常相往來,戲班亦常來金門演出,如「清雲軒」、「碧樂閣」、「福美」等著名戲班,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造就金門的沙美、官澳、古寧頭、小金門的黃厝、后頭等村落,都有業餘的表演活動。然而在「古寧頭」和「八二三」兩次戰役後,許多劇團多難以為繼。
2.傀儡戲:也稱木偶戲、伽儡戲、加禮戲。金門傀儡戲由泉州傳入,屬泉州系統,與台灣南部相同。金門的傀儡戲活動時間甚早,可推至清代中葉,傀儡戲的製作同布袋戲,分為頭、身軀、手和腳。頭部因製作過程複雜,多半向台灣彰化購買現成的,塑膠製的手和腳也買現成的,身軀部分依演出者身高不同而異,以便操控,多由演出者自製,材料不限。金門最流行的傀儡是從泉州傳來的「提線傀儡」、又稱「懸絲傀儡」。演出時多半和宗教儀式及生命禮俗有關,如「天公生」、結婚、奠安、十六歲成年禮等。
3.歌仔戲:歌仔戲的曲調起源於漳州流傳的「錦歌」,其後在台灣北部不斷融合新素材逐漸由小戲發展成大戲,據《金門縣志》記載:「歌仔戲則全摹習台灣戲矣」,可見金門歌仔戲之源流,但實際上,金門的歌仔戲卻可說是從台灣戲到漳州戲,再影響金門的。在政府倡導下,金門歌仔戲團雖也有成立,但論規模及延續性,則屬民國54年左右「麗英歌仔戲團」的產生背景,更代表金門歌仔戲的發展,經歷20多年的輝煌演出生涯,還是在金門的軍事管制與社會變遷下逐漸沒落。
4.南管樂:南管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係流傳在閩南泉州一帶的古代音樂。當用於戲劇扮演時稱為梨園戲或七子班,有大、小梨園之分,前者以成人表演為主,後者由童伶所組成。金門南管樂團是較堅持「子弟」原則者,不以樂曲謀利,除非會員中有家屬辦喜事或喪事,南管樂團人員才予互助式吹奏助陣,不若鼓吹樂較以樂師為業。南管出陣多為神賽會,宛若繪畫當中的文人畫,屬於早先讀書人把玩的休閒音樂,比大陸今日著重表演性的曲藝化傾向,更接近傳統。
5.鑼鼓樂:金門的鑼鼓陣傳自福建省漳州、泉州,初時多供迎神賽會之用,當有戲劇表演時也常參加演出,之後又形成逢年過節、遊行繞街的必備行列,晚進以來才演變成喪事殯殮上的隊伍之一。一般戲臺的樂器表演概分為文、武場,鑼鼓陣的表演屬武場,正常情況有六位樂師掌控六項樂器:小鼓、通鼓、鑼、大鈸、小鈸、小鑼,以小鼓坐鎮總指揮,也稱「頭手鼓」。鑼鼓陣自傳入金門以來,頗獲地方人士的迴響,但仍迫於社會潮流,逐漸沒落。
五、文風科舉
金門雖屬閩海一彈丸之島,地瘠民貧,但自古文風昌盛,顯宦名儒輩出,有「海濱鄒魯」和「貴島」之美譽。
南宋高宗時,正值理學大師朱熹任同安主簿,在金門島上設有燕南書院,弘揚禮教,邑人中進士者在宋朝凡六人,自此而有「海濱鄒魯」之譽。
明熹宗時,平林村更因科甲聯登,甲於上都,而被賜里名為「瓊林」。明末魯王、鄭氏據金門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仁人志士追隨者眾。清代則名將輩出,武績彪炳,極一時之盛,而有「九里三提督」之譽,累積歷代金門士民中,進士及第者便有四十三位之多,宋代六位、明代三十一位、清代七位。進士中有多對父子連科,更曾有「一榜五進士」;開台進士鄭用錫即為金門內洋人;開澎進士蔡廷蘭則是金門瓊林人。
第三展示室館內紀錄著金門各項考古的地層及歷代遺留下的垃圾,以及細細描繪出金門的生活歷史軌跡及文風鼎盛,讓來訪者可以享受海風、夕陽的同時,也能進行一趟心靈之旅,歡迎鄉親互邀來參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