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巡禮》第五展示室﹕記錄金門傳統建築與生活面貌
2.神明廳:傳統民宅不論屬於何種類型,正廳均是該宅最尊貴、最重要的地方。廳內部是祭天祭祖的場所,各項生命禮儀也在此辦理,日常生活起居會客也在此,因此稱為「大廳」、「祖廳」。正廳的平面呈正方形,其平面器物的佈局配設,正廳後面設置「長案桌」,緊接後牆或隔扇橖板,桌上置「神明龕」及「祖龕」,祖龕在左、神明龕在右。神明龕又稱「佛龕」,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右為土地公,左為灶君;佛龕大多安裝透明的玻璃為龕門,前擺「順盒仔」及無耳的香爐。左側的祖龕內擺置一祖先總牌,及五世以內的祖先牌位,富有人家則有泥塑或木雕的祖先神像;祖龕多裝設木雕的門,平時關著,祭祖時才開啟。龕前放著有雙耳的香爐,不放「順盒仔」;此外地基主通常供奉於祖龕之外側案上,若有王爺供奉,則置於兩龕之間。正廳中脊下方,通常彩繪八卦等辟邪圖符。奠安時,於兩側懸掛「樑燈、角黍、彩線和五穀袋」等項。此外,在中脊後側樑柱上,懸掛一黑色鎮宅布符;虎符等辟邪物則置於廳堂外的門檻上。
3.寢室:寢室通常稱為「房」,較富有的人家,通常擺設雕鏤精美的紅眠床、梳妝櫃、衣櫃、洗面架…等,梳妝櫃上有梳妝盒、首飾盒或化妝粉盒等等。一般人家的「房」,擺設較為簡略以實用為主,不講究雕飾,房內有夜壺、尿桶或腳桶等,也有育嬰用的搖籃。
4.廚房:廚房通常稱為「灶腳」。往昔農家廚房內多有二個並聯一起的灶,一個放「大鼎」,一個放「小鼎」,二者共用一個煙囪。大鼎用來煮養牲畜的食物,逢年過節時,則用來蒸甜粿、發粿,花生收成時可以煮花生;小鼎則是用來煮飯、炒菜用。灶邊牆上掛著「刀架」,以便插菜刀、鏟子、瓢子等,灶邊靠牆側放有油甕、鹽甕等器物。灶腳邊則放一些柴草、麥桿及枯枝、落葉等;灶前有一小板凳,以便坐著燒柴,同時必備一支「火箝」,用來將較細的柴草推入灶內燃燒。灶腳邊另放著一個大水缸,用來盛水煮食。為了方便使用,碗櫥或菜櫥大多靠近廚房,但也有放置於客廳。此外也有大小不一的甕,可以用來釀製、盛裝食物。有些人家在灶邊牆上設有一石雕的排水孔,可以將廢水直接排出屋外。一般人家備有木或鐵製的桶,以便裝餿水菜渣等物。
5.水井:金門島缺乏河川、湖泊,先民移居此地,初期多鑿井汲水飲用,以便提供生活所需。金門許多聚落形成之初,往往在聚落之東、西郊各鑿一井,稱之為「東井」、「西井」。雖然目前金門生活起居早已離不開自來水,仍然有許多人(尤其老一輩),每天打井水使用,水井反而成為全村情報交換場所,更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