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踩高蹺寧中小薪傳有道

發布日期:
記者: 李金鎗/金寧報導。
點閱率:4,822
  金寧中小學成立踩高蹺民俗技藝社團,並邀請北門社區許績才代表、許績燈里長到校指導撇步,同學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練習。(李金鎗攝)

金寧中小學成立踩高蹺民俗技藝社團,並邀請北門社區許績才代表、許績燈里長到校指導撇步,同學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練習。(李金鎗攝)

為提倡踩高蹺民間傳統文化技藝,金門縣文化局輔導金寧中小學成立踩高蹺民俗技藝社團,並邀請北門社區許績才代表、許績燈里長到校指導撇步,連日來同學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自動自發練習,了解踩高蹺時的協調原則,很快學會移位的技巧,將組隊參加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廟慶遶境巡安活動演出。
為了讓這門技藝後繼有人,金寧中小學校長許維民表示,早期的農業社會,在迎神、廟會或節慶遊行時,都可以看見踩高蹺的民俗技藝表演,其動作允文允武,時而詼諧時而驚險,所以深受大小孩喜愛。許維民指出,這項民俗體育活動,係由北門社區許績才代表、許績燈里長等人擔任指導老師,初學者必須從短蹺開始訓練,包含綁蹺、站立、行走…慢慢練習具備良好的平衡感。只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動自發練習,剛開始會耽心他們摔倒,後來發現學生會找夥伴陪同練習,注意安全,而且那種發自內心的學習渴望,彼此切磋、互相鼓勵,培養信任感與展現自信,正是教育的本質。
據了解,「踩高蹺」起源於春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技術更臻完備純熟,花樣也更多;唐宋時期,「踩高蹺」活動已經在民間盛行;至明清時則成為迎神賽事、廟會、節慶活動中的重要表演項目,而「高蹺」一詞也是在清朝時才被使用。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踏高蹺』、『紮高腳』。乃民間節日在廣場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漢魏六朝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製成,上有木托。
踩高蹺是表演者雙腳踩在長木棍上,憑著傑出的平衡感和超群絕技,行動自如的演出行走、跳躍、前後翻滾、舞劍等特技動作。他們大多濃妝豔抹,造型各異,並依所扮角色穿著不同的戲服。
他說,「踩高蹺」是流傳久遠的民間傳統文化技藝,它融合了地方戲曲、雜技、音樂、舞蹈、武術等,可文可武,動作活潑多樣,精湛的技巧,老少咸宜,因此才能流傳至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