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城隍民俗專題》金門迎城隍慶典傳承悠久歷史

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全島善信男女都會到信仰中心的浯島城隍廟虔誠膜拜浯島城隍。(李增汪攝)
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的緣起,根據地方傳說,金門城的古地城隍廟,是金門城隍信仰的開端。現在民間盛大舉辦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活動,則以後浦浯島城隍廟為主角。
清朝初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即以農曆四月十二日作為後浦城隍爺生日。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
農曆四月十二日,金門有浯島城隍廟的迎城隍廟慶,是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
根據金門縣志所列人民志,有關城隍神提到,城隍神為護城之神也。有城池官府之處,必有城隍神。而對城隍的祭祀,自帝堯(陶唐氏)時代就已經存在;唐朝及宋代,郡縣有祭城隍神的地方活動,但都是以特令從事,不入祀典,到明朝才列為常典。
根據《明史》所載,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初詔令國都的城隍稱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開封等直接隸屬京師的州府城隍被封為王;其餘一般府、州、縣的城隍稱為「鑑察司民城隍」,並按等級分為公、侯、伯。不過,洪武三年又下詔去除各種封號,對城隍神只某地稱城隍。
浯島城隍廟分爐自舊金城的「古地城隍廟」。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金門城置「守禦金門千戶所」,成為海防要地;城寨既築,城隍信仰隨之。根據清代所修的《金門志》,清聖祖康熙曾在金門設置「援勦右鎮總兵官」,十九年改置「金門鎮水師總兵官」,並以陳龍為首任總兵。陳龍最初仍駐防在舊金城,但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灣之後,因為舊城圮損,便將官署移駐到後浦。
另外,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清文宗咸豐三年,海澄人黃得美、黃位帶頭作亂,攻入廈門城;奸民通賊,欲引導匪徒來攻金門;金門兵單餉匱,人心惶惶,總兵孫鼎鰲便與諸生林章楩等商議先用緩兵之策,誆稱「金門民窮地瘠,家無百金之蓄、人無十日之糧」,讓匪徒無意攻取金門;接著,歲貢生林焜熿、六品頂戴許侯熊、生員郭以鏡、許春奎等,奉檄設局於城隍廟,團練丁壯,日夜邏巡,又招商載米接濟,使人心大安。後來,團練丁壯擊退了匪徒,官兵收復了廈門。
而清道光二年,縣丞蕭重因金門地磽确苦旱,曾賦詩禱雨於城隍,應驗後又依韻做詩酬謝神明。民國八十二年,因城隍廟年久失修,由全縣各鄉鎮的鄉紳代表商討重建;新廟於八十四年落成,八十六年奠安。
而慶祝城隍廟慶,過去每五年或三年會舉辦一次迎城隍的活動,稱為出巡。城隍出巡時,金鼓鞭炮震耳,正神端拱於輦上,餘神馳輦擁進;旌旆飛揚,民樂吹打;粉閣、陣頭等遊藝團體浩浩盪盪;家家置几案,戶戶焚香楮,城區四境喧騰。到了近年來,四月十二迎城隍已經成為金門重要的觀光活動;不過,城隍信仰,終究是有護國安邦、調和風雨、剪凶除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