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城隍民俗專題》城隍出巡排爺開道威風凜凜

城隍遶境出巡時護將董李排爺以高大的身軀,踩著穩健紮實的步伐負責開道。(本報檔案照片)
後浦民眾每逢遷治日的農曆4月12日舉辦城隍巡安慶典,城隍遶境出巡時的陣勢也比照陽間官吏的排場,有護將董李排爺與文武判以高大的身軀,踩著穩健紮實的步伐走來,負責開道,他們一出現就知道城隍爺轎即將到來,展現出金門迎神賽會的特色。為目前金門地區最大型廟會活動、也是地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及大型民俗文化表演活動。
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浯斌表示,城隍廟內主祀邑主城隍爺、配祀解冤公、觀世音菩薩,城隍之下除左右文武判官外,下設六司,而陰陽司之陰陽司公即類似今日之秘書長的職務。還有六位將軍統領城隍爺的兵馬:即謝將軍(大爺)、范將軍(二爺)、牛將軍、馬將軍、金將軍(枷爺)、銀將軍(鎖爺)。六將之下又有董、李排爺帶領喜、怒、哀、樂四位捕快。他說,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手下排場可不小,協助審判收押的文判官武判官,捕拿惡鬼的七爺八爺,執杖行罰的董排爺李排爺,如真人高度兩列排開,望之生畏,彷彿置身古代衙門準備受審。
據鄉老指出,古時候的衙門裏除了縣太爺和師爺捕快之外,還有一些在公堂上負責執行懲罰壞人的衙役,這些衙役手拿杖板(竹杯),立於公堂兩側,隨時聽候縣太爺的命令,對壞人執行打屁股的任務,這些衙役我們稱為排爺。那為什麼要叫董李排爺呢?據說早期塑造董李排爺這兩尊神像的師父,一個姓董、一個姓李,兩個師父彼此互相競技,常有口角,彼此不合。互以對方的面孔做為塑像的容貌,後人就以對方的姓氏稱呼為董李排爺。排爺是指管理衙門皂班和快班的領導者,亦簡稱為班頭,是專門執杖行罰的工作。當然綜理陰陽兩界的縣太爺、城隍爺也有排爺的編制,其任務也與陽間的排爺相同。因此在城隍廟裏經常看到立於兩側的董李排爺,頭帶方帽,紅面蓄髯,腰繫黑巾,身材壯碩,神情嚴肅,手執杖板(竹杯),靜立下方,隨時等待執行犯人的廷杖。在造型上不像七爺八爺等將官那麼威武兇惡,反而看起來比較具有親切感。
城隍爺護將李排爺與董排爺塑像立於正殿前步口廊兩側,在城隍爺的僚屬中,負責執杖行罰的皂隸,董、李排爺頭戴方帽,紅面蓄髯,口露紅舌,腰繫黑巾,身材壯碩,神情嚴肅,手執杖板,靜立下方,為城隍爺開庭時負責執杖刑罰的衙役。傳說排爺所帶的帽子下方,常常掛著黃色的紙條稱為「篙紙」,其功用有二,只要小孩受驚嚇時,放在小孩的口袋裏避驚,或走夜路的人驅趕鬼魂之用。
城隍遶境出巡時,董李排爺與文武判以高大的身軀,踩著穩健紮實的步伐負責開道,昔日迎城隍是由真人扮裝董李排爺等角色出巡逗熱鬧,真人妝扮成各種亦莊亦諧的角色。今日迎城隍是由人穿上董李排爺的軟架出巡,把城隍爺的迎神賽會點綴有人氣又神氣。不但保留前清閩南廟會儀制為特色,展現出金門迎神賽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