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迎城隍民俗專題》城隍出巡了亞大鑼聲威浩蕩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1,265
字型大小:
大鑼的直徑是二尺二寸,重十八公斤。(資料照片/張建騰攝)

大鑼的直徑是二尺二寸,重十八公斤。(資料照片/張建騰攝)

農曆四月十二,金門浯島城隍廟邑主城隍「出巡」的隊伍中,有兩面被稱為「了亞」的大鑼,打起來「咚嗡、匡昂」,聲威赫赫。猜猜看,每一面「了亞」的斤兩有多重?答案是三十六斤!
「了亞」就是大鑼,大鑼就是「了亞」;當鑼聲「嘹」響,則人口「啞」然,因為鑼聲蓋過人聲!邑主城隍出巡隊伍中的大鑼之所以叫做「了亞」,可能是南洋話的音轉-有人說由馬來鄉僑傳回來的。
其實,「了亞」的讀音也有點像「鑼啊」;中國的金屬鑼用英文是寫做「Luo」,發音就是「鑼」,用不純的英語唸似乎也有點像「了亞」。西洋人對圓盤狀體鳴樂器的總稱則是「Gong」,唸起來像「宮」,算是咚咚匡匡的摹聲字。
浯島城隍廟的「了亞」是由「林午鐵工廠」打造的。「林午鐵工廠」是響亮全臺的老字號,專製銅鑼。林午老師傅整整打造了一甲子的銅鑼,曾於民國七十三年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他的傳人是子承父業的林烈旗,十四歲就學製銅鑼,已有數十年的功力。
林午、林烈旗父子曾為北港朝天宮製打造五尺六寸半的大鑼,重一百六十公斤,聲音可以傳一公里遠。林烈旗於民國九十七年為西螺朝興宮打造的銅鑼,直徑是七尺九寸,將近八尺。據林烈旗的妻子表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與他們洽談,可能要製造一面更大的銅鑼。
林烈旗的妻子表示,金門(浯島城隍廟)曾於民國八十四年向「林午鐵工廠」訂製大鑼;民國九十年又訂製了一次。她說,金門(浯島城隍廟)訂的大鑼的直徑是「二尺二寸」,重十八公斤(三十六巿斤)。
城隍爺被視為主宰一縣神明;城隍爺出巡時,旗幟須壯須麗,聲勢須重須威;大鑼的功用就在於大造聲威與氣勢,擊出雄雄赫赫、浩浩蕩蕩的天聲與威凜。
四月十二的出巡隊伍中,在最前端的將會是寫有「慶祝浯島邑主城隍遷治三百三十一週年巡安遶境大典」的紅色橫幅,被稱為紅彩;由左、右兩端兩個「親勇」拉開高舉而行。
紅彩之後接的是「遷治紀念旗」。「遷治紀念旗」是錦繡豎旗,旗繡有一對錦龍及「玉旨勒封顯佑伯」、「浯島邑主城隍遷治紀念」等文字。
在「遷治紀念旗」之後,就是聲威浩蕩的兩面「了亞」大鑼;每面大鑼由兩個「親勇」一前一後合力擔荷;由後面的「親勇」負責擊扛鑼臍,讓鑼面、鑼邊產生共鳴,傳出「咚嗡、咚嗡、匡昂、匡昂」的威聲,作用類似清道大鑼或開道大鑼。
在「了亞」大鑼之後是一對「托燈」。「托燈」是由直棍頂著的燈籠;燈上有「浯島城隍廟」的文字及紅、綠、黃、藍、白各種顏色的紋飾。「托燈」也被稱為帶路燈。
在「托燈」之後是「馬上吹」。「馬上吹」應該是一種長喇叭的樂器;不過,在金門迎城隍的遶境隊伍中,「馬上吹」指的是「吹鼓吹」;據說舊時真的是乘在馬上吹鼓吹。
「馬上吹」之後會有「旗牌」與「瓜鎚」。旗牌上有「浯島城隍」、「敕封顯祐伯」等職銜與封號;「瓜鎚」是古代的兵器,如今成為儀仗。
農曆四月十二城隍「出巡」隊伍的前導就是「紅彩」、「遷治紀念旗」、「了亞」、「托燈」、「旗牌」等等,然後才是絡繹綿延的遶境隊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