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金提醒﹕母親B肝帶原子女應篩檢
母親若為高傳性「B型肝炎e抗原陽性」帶原者,小孩在滿一歲時應接受血液篩檢!
配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與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的宣導活動-「寶貝媽咪的心肝寶貝」,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做了上述的提醒。
根據金門醫院提供的說明:B型肝炎帶原e抗原陽性媽媽所生的嬰兒,雖然於出生24小時內已經接受一劑免疫球蛋白及B型肝炎疫苗,並且於2個月以及6個月大時按時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仍然需要在孩子滿1歲時,到小兒科接受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檢測,確定是否有抗體或是依然被傳染而帶原。
如經檢測未產生B肝表面抗體,也未成為B肝帶原者,可免費追加B型肝炎疫苗;如經檢測已成為B肝帶原者,應定期至醫院接受肝功能與超音波檢查,以降低未來罹患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
金門醫院小兒科蘇冠文主任指出:在開始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之前,肝病是國病,至今每年約有12,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肝癌仍高居我國2011年癌症死因第2位-B型及C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
不過,自從民國75年7月起,經全面在嬰幼兒免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之後,已經有效阻斷母子間的垂直傳染。目前6歲幼兒帶原率已由B肝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前之10.5%下降至0.8%左右,成效卓著。
然而,這其中依然有遺珠之憾-如果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者,其所生小孩於接種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3劑B型肝炎疫苗後,B型肝炎帶原比例雖較未接種疫苗者大幅降低,但仍可能有10%之帶原機會,增加了肝功能異常、猛爆性肝炎及未來發展成肝硬化、肝癌的機率。
因此,蘇冠文提醒「B型肝炎e抗原陽性」的媽媽,除了媽媽本身應該定期追蹤肝功能及肝臟超音波以外,也應該讓小朋友在滿12個月大時,帶小朋友至小兒科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確定是否小朋友有抗體-如果有抗體表示身體已經產生保護力,如果未產生抗體且並沒有帶原,可免費追加一劑B型肝炎疫苗,1個月後再抽血檢驗,確定是否產生抗體。如果補接種1個月後,依然沒有抗體,後續可於1個月及6個月後,接續完成第2、3劑疫苗。
蘇冠文表示,如果幼兒於年滿12個月大時,檢測已經被傳染到B型肝炎,造成帶原,也無需慌張,應該跟成人一樣,每半年追蹤一次肝功能與肝臟超音波;除非肝功能出現異常,才需要更密集追蹤。因此,並不是B型肝炎帶原的嬰幼兒就不需要追蹤肝功能及超音波,仍有部分嬰幼兒仍會因為B型肝炎帶原造成肝炎,甚至肝腫瘤,所以B型肝炎帶原的嬰幼兒規則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依然相當重要。
配合政策,只要年滿12個月大,媽媽是B型肝炎e抗原陽性者,金門醫院在小兒科一般門診時間提供了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的檢測。針對帶原的小朋友,金門醫院小兒科也提供定期肝功能的追蹤,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對沒有B型肝炎抗體者,則提供免費B型肝炎疫苗注射。希望透過這樣的檢測與追蹤,可以讓金門地區的小朋友更健康,遠離B型肝炎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