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盧若騰故居與墓園修復完工斥資逾600萬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峻魁/綜合報導。
點閱率:1,019
字型大小:
縣定古蹟盧若騰故居,經文化局發包修復,現已完成整修。(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盧若騰故居,經文化局發包修復,現已完成整修。(文化局提供)

民國八十一年由內政部公告訂為三級古蹟的「盧若騰故居及墓園」(文資法修正後改為縣定古蹟)。在近年文化局致力金門縣各項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工作,具體落實歷史文化傳承、教育宣導及促進地區觀光活動發展等多方面目標下發包修復。整修工程已於今年二月十八日完工,同時還增加解說告示牌,讓民眾得以親近古蹟。
盧若騰故居及墓園,金門縣政府於民國八十四年委託金門文史工作室辦理調查研究,而縣文化局於九十七年七月委請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擬重構留庵故居,九十九年元月完成發包,由嘉錦營造有限公司承包,原預定同年三月開工,因古蹟所有權人去世,依地方習俗辦理停工。後於一○一年三月復工,於一○二年二月十八日竣工,總經費約為新台幣陸佰肆拾餘萬元。
文化局表示,盧故居曾遭天災害損,民國四十年間及七十一年間曾修繕,當時使用頗多簡便與新建材。盧宅經長時間演變,過程中因主觀需求功能轉變或客觀社會變遷影響而有所增改,致古蹟建築規模或外在樣貌有所改變。此次修復除針對古蹟本體構造,依原有形貌復原外,未來除了恢復原有居住功能外,也增加解說展板及古蹟說明牌等,讓大眾親近這座具歷史意義的文化資產。
根據文資局網站資料介紹,盧若騰故居建築規模雖不是豪宅具邸,但是金門最典型的民宅類型,其建築格局亦屬金門眾多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從建築角度觀之,在形制格局、構造材料、規模大小、環境狀況均無甚特別之處。故宅及墓園甚經多次復建,保存狀況非原始面貌,被評列為古蹟,在於屋主、墓主一生貞烈行誼。在明朝甲申之變後,明思宗殉國,一些明朝宗藩與臣民救亡圖存的抗清史蹟上,盧若騰正是那段歷史事件的其中一個代表人物。
文化局指出,盧宅故居位於賢厝村九號,正身屋頂形式為圓規(馬背),大門入口(牆街樓)為加兩斜坡屋瓦帶燕仔尾的牆街樓,門楣上有「留庵故居」,向埕牆左側嵌有社教館於民國五十九年所提盧若騰宅第大理石簡介說明牌。房屋為座北朝南,門埕前右側有殘存原為用於旗杆上的夾杆石座一對,一塊石板已破裂,宅前埕口於民國四十餘年為軍事需要闢公路,即為今之金水公路。
文化局解釋,盧宅是一座一落四櫸頭加牆門的三合院形式建築,這類建築在金門非常普遍且數量最多,適合於傳統社會的一般家庭需要,同時滿足基本生活條件,占地最小,建造經費不多,廣為民眾使用。
而盧若騰墓位於金城鎮賢厝村北,俗稱「後牆埔」的山坡上,墓座西向東,背倚陡坡,面向圳仔溝,為一座山觀局的風水佳域。盧墓原葬於澎湖,在清康熙年間遷葬至金,墓碑石銘文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有明自許先生」「牧洲盧公之墓」,碑左為「奉」字,碑右為「遺命勒石」。
盧若騰之介紹:字閑之,一字海韻,號牧洲,又號留庵,別號四留居士,世居賢聚。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庚辰進士。崇禎皇帝召對稱旨,特授兵部主事。後蒞寧紹,養士風、勵節操,遺風留澤,浙東人百年猶為去思,並卜專祠奉祀,尊之為「盧菩薩」。後轉退草莽,一意著述,自天文地理、蟲魚花草,宏通博雅;品藻古人成敗得失,反覆淋漓,斷制嚴謹。至於身世感遇、憂愁憤懣之什,皆根於血性注灑。為金門重要作家。後病卒於澎湖,為其子攜骨歸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