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湖采風》榕園慰廬人文風景相互輝映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湖報導。
點閱率:693
榕園因為有慰廬,就不只是園林和生態而已,還有人文底蘊。(張建騰攝) 榕園因為有慰廬,就不只是園林和生態而已,還有人文底蘊。(張建騰攝)

走進「榕園」,走近「慰廬」,噴水池裡的大烏龜、小烏龜做著深呼吸,如老僧、小僧學禪定;草木之間的紅蜻蜓忽高,忽低,忽動,忽靜,引人入勝;在老榕環衛之中,明代洪受大師的故居之地,有芳菲,有鳥鳴,有佳趣。 金門第一部地方志,就是由洪受所寫就,那是一部金門的人文瑰寶,裡頭有奇景、奇文、奇境。
榕園是金門綠化造林的傑作,慰廬是金門精神人文的代表。榕園由童山濯濯而瓏璁蔚綺,慰廬是「海濱鄒魯」的模型範式。金門人常以「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為文風鼎盛下註腳,典故就源自於「西洪」,而西洪就是榕園的前身。
根據榕園的簡介,榕園原名西洪,又名鳳山,是明代隆慶年間,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在那個時代,洪受全族貴盛,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諺。
根據清代林焜熿、林子豪父子輯修的《金門志》所載,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十八都西洪人洪三友曾任武昌府通判,遷北京理問。洪武十九年癸卯科,西洪人洪敏曾中過舉人,擔任南京國子監助教。
《金門志》中記載,洪受字鳳明,是鳳山人,潛心力學,於經傳多所發明;他在學校擔任教授,有「大師」之譽,且門徒多成名。著作有《四書易經從正錄》、《滄海紀遺》。
根據《閩書》及《泉州府志》、《同安縣志》、清《金門志》的記載,洪受是明世宗嘉靖乙丑年(四十四年)間的貢生,入國子學擔任助教,後來又做了夔州通判,最終於任上去世。夔州就是四川省奉節縣。通判在明朝期間為各府的副職,位於知府或同知之下。
洪受年少時有「奇才」之譽,年長而有「大師」之名。不過,在明朝科舉時代,他是科場上的失意者。他雖然沒有中進士,沒有舉人,卻寫下了《滄海紀遺》,成為金門第一部地方史的作者—他對金門文化和歷史有著遠大的貢獻。
金門在明代稱為浯洲,隸屬同安縣,但縣志對金門記載卻寥寥無幾,讓洪受覺得有「滄海遺珠」之恨。於是,他在蔡貴易等人的支持和協助下,把金門的山川名勝、民風習俗、詞翰精華等史料蒐集並紀錄下來,寫成了《滄海紀遺》。
蔡貴易和蔡獻臣是瓊林的「父子進士」;後來,蔡獻臣在參與同安縣志的編纂時,有許多材料就是取自洪受的《滄海紀遺》。
洪受對於金門山川的描寫,已經成了地方上的不朽作品;他的〈山川之紀〉經常被後人引用,其文如下:
「其盤鬱峻拔而中起者,為太武山,自麓徂頂,蓋十餘里。巖巖之勢,皆積石也。近觀之,則群石團結若鍪狀,故以太武山名。其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亦謂之海印。昔人有句云:『要知海印分明處,一點青山下大江。』越江望之,則又見其脩然若偃臥之行,故俗謂『仙人倒地』。曹學佺詩:『浯江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
金門人常以「海濱鄒魯」稱美自己的家鄉;這一典故,可能也來自洪受的記載。洪受在〈料羅建中軍議〉中寫道:「浯洲為泉、漳門戶,地闢民聚;雞犬相聞,縉紳雜遝,號稱海濱鄒魯。」
走進榕園,走入慰廬,榕園裡所種的老樹虯蟠駢爪,分根合枝,奇形怪狀,讓人稱賞,慰廬中所示的「京官卅六」、《滄海紀遺》,人文盛極,讓人神往。美中不足的則是園後山阜原本該有的「曲徑通幽」和「別有洞天」,如今已被枯木殘材橫亙或堆置,園後的蔓徑荒草與園前的賞心悅目大異其趣。
雖然西洪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美稱,但是被洪受視為比〈太武山十二奇〉更奇的奇事則是金門有過「一榜七士」(同榜七舉人)、「復榜八士」(同榜八舉人/八鯉渡江)的金門人文傳奇(甚至同榜五進士)。
以洪受那時(科舉時代)的角度來看,金門不過是同安縣不足一個里的小島,但人才濟濟,甚至比上等郡縣還要出色。
榕園因為有慰廬,就不只有園林和生態而已,還有深一層的人文底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