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今日營區活化工程的方向明日金門戰地史蹟的未來

發布日期:
記者: 董森堡/專題報導。
點閱率:7,747
字型大小:
金門戰地史蹟與軍事地景彌足珍貴,可惜未能好好利用,製造觀光賣點:左、鵲山營區的銅牆鐵壁金剛泥雕;右、南山出海口的壯麗海防據點。(董森堡攝)

金門戰地史蹟與軍事地景彌足珍貴,可惜未能好好利用,製造觀光賣點:左、鵲山營區的銅牆鐵壁金剛泥雕;右、南山出海口的壯麗海防據點。(董森堡攝)

戰地史蹟向來就與閩南文化、僑鄉特色、自然生態並列為金門最重要的觀光資源,而金門的開發史確實也與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論是五胡亂華移民南遷、明清時代邊防抗倭,乃至於民國時期兩岸對峙,無一不與戰事紛亂有關,這些歷史片段都在金門留下重要的戰地遺跡,其中許多更是絕無僅有的觀光寶藏,亟待相關單位整建保存。
根據金門縣政府進行十大金門必訪景點的調查,其中的十大必訪景點裡有六大景點為戰地史蹟,其中包括了翟山坑道、莒光樓、太武山(毋忘在莒)、古寧頭戰史館、慈湖、擎天廳,而這些戰地史蹟幾乎全數是沒有「活化」過的,僅是簡易整理或原狀修復而已,再回頭審視地區進行的營區活化工程,斥資大筆的預算進行整修,但其效果卻未如預期,形同消滅老兵的寶貴記憶,扼殺了金門最珍貴的觀光資源。
也因此,關於戰地史蹟保存、營區活化利用,金門恐需全盤規劃與思考,以及對戰地文化的深究與尊重!
戰地史蹟的多面向性價值
金門歷經半世紀之久的軍事戒嚴,這座島嶼曾經戍守過十萬大軍,亦曾發生轟動世界的兩岸戰事。軍人的進駐為金門塑造了與眾不同的文化風貌,更在本地留下許多珍貴的戰地史蹟。然而,隨著駐軍的裁撤,這些舊日的營區碉堡、庫房坑道一一曝光,卻又在還地於民政策實施下,隨著拆除工程的進行消失在金門島上,讓人不禁搖頭生嘆。
從歷史文化的面向來說,金門的戰爭史即是島嶼開發史,聖侯恩主陳淵於唐代躲避戰亂遷徙金門牧馬,明代的浯洲則是討倭邊防重鎮,隨後又有鄭成功據金廈兩島抗清,兩岸對峙時期金門又躍然成為國共軍事角力的戰場。這一路走來,又以兩岸對峙時期所留下的戰地遺跡與建築工事最多,也驗證了金門與戰爭的不解之緣。
正所謂「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記錄下這些不可多得的戰地工事,不但有助於我們瞭解金門的戰爭史事,更可透過其間的時空脈絡,釐清軍方進駐金門的過程,以及駐防部隊、編制的變遷,乃至於戰地史事對於金門文化的影響,軍民生活互動情況。
從工藝工程的角度來說,軍方在金門留下的戰地工事多樣的繁雜,不論是營舍、庫房、坑道、碉堡、海防據點、禦敵工事,都有著不同的功能性與建築風貌。諸如早期,金門地區的坑道結構多為手挖式的紅土坑道,隨著工程技術的進步和重型器械的引進,坑道結構轉變為漿砌花崗岩,甚至在岩盤內刻鑿出鬼斧神工的大型坑道,這些都是戰地工事的結晶,以及不可多得的工程實例與戰備工事典範。
再者,從軍方內部文化來說,在金服役的官兵們進行工程時,個人在建物上的留名以及各種裝飾藝術,也可考證戰爭時代的景物變化,瞥見小人物在動亂歷史中的心情寫照,彙整出不可多得的戰地文化。
而金門的戰地工事多以戰術考量而進行,山巔海濱之間的建築體,不但有防衛禦敵、扼守島嶼的功能,亦可驗證兩岸對峙時期,軍方在各種時空環境下戰略的變換,以及作戰模式的考量,軍事佈署的更動。
經濟面向與軍民互動,也是由戰地史蹟衍生而出的文化面向,十萬大軍進駐金門的期間,軍方與庶民的生活互動,不但成為金門最大的經濟來源,更對島上的交通、水電等建設作出莫大貢獻。但相對的,也造成居民生活的管制與衝擊。例如,在最早期的碉堡結構之中,許多由花崗石條切成,這些花崗石條即是拆除民居的鐵證,記錄下了我們所看不見的歷史悲劇,也說出關於營區自己的故事。以上所述,都是戰地史蹟衍生而出的多面向性價值。
荒謬的營區活化三部曲
金門地區戰地文化豐富且多元,戰地史蹟與老舊營區也相對眾多,也因此軍方還地於民後,相關單位開始進行所謂的營區活化工程,從最早期的「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型談起,金門地區首期進行的營區活化工程以資源回收站、垃圾處理場居多,金城鎮的庵前營區、東沙營區、燕南山營區,金湖鎮的漁港營區、新塘營區,金沙鎮的鵲山營區,金寧鄉的前厝營區,乃至於烈嶼的陽山營區、東崗營區,無一不與營區活化轉型有關,第一批的營區就此成為各鄉鎮資源回收的重要場域,也算是發揮了廢棄營區的最後功能與價值。
第二期的「庭園觀景台」式營區活化工程,這類型的營區活化工程接續資源回收型營區活化,目前還肆虐著金門的各大營區活化工程,舉凡西園、鶯山、金龜山、慈湖三角堡、馬山三角堡、古寧頭南北山、麒麟山、陽山、將軍堡、烈嶼L044、L056、媽祖公園、峰上等營區據點,到處可見到有著觀景台的建築,這些營區活化工程千遍一律,總是有著觀景台、草皮植栽、花崗岩步道的設置,但實際前往的遊客卻是寥寥可數,許多設施更是任其毀壞,更別遑論有解說員或是熱心志工的進駐。
至於第三期的「消耗預算」式營區活化工程近年更是隨處可見,陽明二營區、西洪二營區、烈嶼西宅營區、柳營營區、獅山營區,乃至於近期烈嶼沙溪堡工程都位在其列,這些營區的預算驚人,加上變更設計等工程,動輒達上億元的造價,但除了獅山砲陣地之外,其他營區實際利用率相當低,部份營區甚至於全年沒有活動與運作,僅剩下硬體的呈現,恰如一幅沒有靈魂的軀殼。
綜觀營區活化工程的進行,原本應該是增加金門觀光資源的好事,但環觀這些工程的進行,似乎已然未能收其成效,更反倒成為某些特定規劃公司、營造商的禁臠,從其中攫取驚人的公共工程利益。而相關單位的思維,似乎還是落在只要把營區整得美美的,就會有觀光客來訪的思考方式,在大興土木、瘋狂施工的同時,忘了軟體與故事的注入,才是營區活化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營區活化該走的面向
在預算浮濫、工程不斷的狀況下,營區活化卻成為消化預算的捷徑,讓人不得不為戰地史蹟的保存感到憂心,隨著大、二膽的釋出與開放,可預期金門未來還有作不完的營區工程,我們對於戰地史蹟保存與營區活化更應該要有具體的對策與方向,而不是漫無目的進行各種破壞,喪失我們最珍貴的文化資源。
當前金門戰地史蹟保存與活化需要一套嚴明且具標準的管理機制,首先除了透過跨部門小組或是委員會的成立之外,更應該針對金門的戰地史蹟進行全面性的清查,並與軍方、文化部門等單位,成立分級制的評斷標準,以戰史的價值、藝術的觀點、工法的概念、觀光的潛力來規劃營區發展方向。
無庸置疑的,金門的營區因土地產權因素難以釐清,時而又有治安管理、官司訴訟問題,因此成為各部門間的燙手山芋。但事實總要面對,相關單位在撥用營區後應該思考透過委託管理的方式,來清整維持營區的品質,並透過軟體的注入,讓營區說出故事、展現活力。
而營區活化的硬體不應該與歷史現況脫節,整修營區不是紙上作業,規劃單位應該要實地勘察,其中除需要深入訪談與考究之外,以舊修舊、還原歷史的角度呈現才會獲得尊重。以德國東西德分治時期柏林圍牆的「查理檢查哨」為例,德國政府就是維持原貌的呈現,吸引無數的觀光客攝影留念,營造成為戰地史蹟觀光資源。金門如果仿而效之,還能製造就業機會與觀光賣點。
此外,金門地區戰史資料的蒐集以及戰地史蹟解說人員的訓練,更是配合營區活化的當務之急,正所謂「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金門有著充裕的預算可以整修營舍,但軟實力的發揮運作才是觀光產業的重點,透過解說人員與導覽,才能吸引觀光客駐足重遊。
營區活化的下一步
環觀金門戰地史蹟保護與營區活化的現況,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排除大部份已遭拆除的營舍,現階段的營區活化工程不外乎就是觀景平台、露營空間、資源回收的功能。真正以悼念歷史遺跡、戰爭傷痕,或是感懷戰地歲月、軍民生活的活化營區幾乎屈指可數,更遑論戰史資料蒐集、戰地裝備展示的專業導覽館。
營區活化照理來說,應該要讓更多民眾與遊客瞭解到戰地文化並非僅有營區工事、標語建築等生硬冰冷的軍事語彙,還有更多關於戰地溫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我們的相關單位更應該成立跨部門的小組,評議營區活化的方向,以及各種戰地文化的價值,而非任由營舍傾頹敗壞,喪失金門最獨特的文化觀光資源。
戰地文化的經營是橫向且廣義的,其牽涉的部門涵括了觀光、文化、財政、地政、工務等單位,營區的拆除不應流於輕率,未深入觀察了解就輕易拆除這些難得的工事。畢竟這些營區的建構累積了半個世紀之久,都是當年十萬大軍汗水血淚手工完成,也是一部活生生金門史。
與所有的老兵一樣,金門的老營區不死,但卻逐漸凋零,老兵們奉獻青春歲月給國家,這些老營區若有生命,不等同於奉獻自我給金門嗎?戰地觀光一直以來就是各國經營的重點,近代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南北韓的板門店、美國南北戰爭的遺跡、珍珠港沉艦、馬其頓防線,無一不是各國的觀光重點。
金門,應該要反省我們對戰地史蹟保護與營區活化經營的態度,以更高深的視野、更開闊的眼界,珍惜這項難得的文化資產。大步邁開戰地史蹟維護的腳步,重拾金門戰地榮光的驕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