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水獺與人類可和平共存

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李玲玲表示,過度的開發導致水系的破壞,可能造成水獺的減少。(陳長志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行「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邀請計畫團隊針對主題進行發表並座談,希望藉由這些調查成果的分享交流,思考將遊憩、文化、戰役及生物資源結合,並轉化為金門獨特的故事元素,充實金門解說及推廣內涵。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日昨假中山林遊客中心舉行「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此次主題為「金門國家公園遊憩承載量推估及遊客管制模式之建立」、「冷戰金門國際史料彙整及譯述(二):以美國國家檔案局紀錄片為主」、「104年度金門國家公園重要物種監測」、「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3/3)」、「金門猛禽生態調查(2/2)」以及「金門栗喉蜂虎遷徙生態調查(1/2)」等六項,相關調查研究成果檔案可掃描QR cord碼後下載瀏覽。
此次保育成果發表會,各計畫團隊分別由李素馨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江柏煒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袁守立博士(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李玲玲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許育誠副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及陳映嵐專案助理(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蒞臨發表,並於會後進行座談,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NGO團體及解說志工等亦共同參與。
台大生態學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指出,水獺活動水域的連貫性似乎被剪斷,水域縮小、植被遭移除,導致過去幾乎天天可見水獺獸徑的水域,例如後豐港,再也找不到牠們的芳蹤。她指出,過去因工程或截水區域做灌溉,導致很多水系不見、改變,許多開發太水泥化、人工化,水岸坡度垂直,讓腿短的水獺根本無法經此移動,影響族群發展。
李玲玲表示,過度的開發可能導致水系的破壞,也可能造成水獺的減少;不過她強調,保育水獺並不是要與開發對抗,水獺和人類是可以和平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