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生物特展系列】 澎湖海溝動物群

發布日期:
記者: 詹宗翰/圖文報導。
點閱率:1,351
字型大小:
古生物特展展出起掘於澎湖海溝野豬頭化石。 古生物特展展出起掘於澎湖海溝野豬頭化石。

澎湖海溝位於臺灣島和澎湖列島之間,它是臺灣海峽中一段地形比較特殊的水域。據有關資料報導,此海峽水深一般為70至80公尺,最深處可達200公尺。
臺灣西南部沿海的漁港,當地漁民憑藉鋼索製作的魚網在深海捕魚。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從海溝捕撈的哺乳動物化石數以萬計,但漁民捕撈化石的具體位置不詳。
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等(1975)曾利用該海溝所撈獲的哺乳動物化石,提出「澎湖—臺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來區分臺南地區更新世中晚期的「左鎮動物群註」。高健為(1982)根據同一海溝所撈獲的標本呈現中國北方動物群特色而改稱「澎湖動物群」。
1994至1996年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赴臺合作研究館藏中,撈自澎湖海溝近500件哺乳動物化石標本以及與其相關的古地理環境問題。為了進一步瞭解化石打撈海上作業及確認化石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小組於1995年5月承租拖網船前往澎湖海溝。經過2天的作業,由衛星導航系統在北緯23°16'至23°23',東經119°55'至119°56'範圍之內,撈獲了古菱齒象胸椎1件、德氏水牛頭骨1件、角幹1件及四不像鹿犄角3件。1998年底,福建泉州石獅沿海漁民在北緯23°23'~25°00'、東經119°20'的海域內也撈出古菱齒象、熊、野馬、四不像鹿、水牛等1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在數千件標本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件古人類肱骨化石、一件骨器及一件帶有人工刻痕的動物下顎骨。
經過兩年的研究,這個哺乳動物群包含的主要種類有:似浣貉、棕熊、最後鬣狗、虎、諾氏古菱齒象澎湖亞種、大連馬、普氏野馬中國亞種、野豬、北京斑鹿、達氏四不像鹿和德氏水牛等。其中以古菱齒象、德氏水牛和四不像鹿的數量最多,研究者們花費了3年的時間對前兩類動物化石進行了復原、拼補和裝架並依據其動物群組合特徵命名為「澎湖海溝動物群」。後來,陳光祖建議改稱「臺灣陸橋動物群」。除了哺乳動物化石外,在這批化石材料中還有少量人類肢骨和具有明顯人工砍痕的四不像鹿鹿角,暗示當時的臺灣陸橋可能有人類活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