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金醫院長:續發展長照及治癌在地化

新任金門醫院院長侯重光接受本報專訪。(陳冠霖攝)
新任金門醫院院長侯重光於9月1日報到,這幾天視察金門醫院和烈嶼院區後,5日接受本報專訪,19年前曾經來過金門醫院支援的他表示,金門醫院比起以前進步很多,不過因金門人口較為老化,院方將持續發展「長照」和「癌症治療在地化」,也會強化院方的緊急應變能力、健全院方財務等,希望金門醫院好還要更好。
侯重光是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以及陽明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台北榮總急診部急診醫學科主任。具有急診專科醫師及內科專科醫師證照,專長是急診醫學、重症醫學、災難醫學。
侯重光今年9月1日起任職金門醫院院長,他在任職北榮急診內科主任時,統籌IDS計畫支援金門醫院急診事宜,因此對於金門醫院十分熟悉。事實上,民國89年時,侯重光便曾經來支援金門醫院急診,時間長達1年,當時還是在舊的金門醫院院區。
如今重回金門,侯重光這幾天走訪金門醫院和烈嶼院區,檢視醫院醫療團隊,他認為金門醫院真的有進步,尤其是「硬體」設備進步最多,例如新大樓、就醫動線、民眾就診便利性,比以前好很多。軟體部分,醫師、護理師人數比起以前已經好很多,侯重光說,看得出來歷任院長的努力成果。
侯重光說,金門醫院目前是屬「地區醫院」,也結合醫事教學(護理師、檢驗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平時固定舉辦證照訓練課程;另,金門醫院也身兼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包括急診、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外傷等緊急醫療評定,侯重光說,在台灣通常是區域醫院才有這個功能,金門醫院雖是地區醫院,也有這個能力。
醫療專長是「急診重症」的侯重光,這幾天特別注意金門醫院的急診室,他說,89年來支援的時候,當時金門醫院急診室只有1個人力,十分吃緊。現在已經好很多,目前急診室全天候(包含白班、小夜、大夜)可以維持兩線人力,一線是外傷、一線是非外傷,一位是急診專科醫師,另一位就搭配內科或外科醫師,目前就診個案以非外傷較多,兩線人力可相互支援。
侯重光說,目前金門醫院急診室人力還算足夠,共有8位醫師輪班,包括在地醫師2位、支援醫師6位,空間配置、硬體上也還不錯,有急診室專屬的X光電腦斷層,還有專屬電梯可直達2樓心導管室。他就舉例,以「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來說,「診斷完立刻把血管打通」的時間,標準門檻是90分鐘,金門醫院平均大概60至70分鐘可以完成,算是在水準之上,這樣的時間有時候甚至不輸台北榮總(因北榮急診室與心導管室距離較遠)。侯重光也說,急診室目前可以就資訊系統、醫療品管部分加強。
至於烈嶼分院的急診室,侯重光說,目前醫師人力只有1位,若遇到急救個案,可能會忙不過來,因此他任內接下來可能會編列一台自動心肺復甦機給烈嶼分院,該機器可自動幫患者做CPR,讓醫師可進行其他處置工作。侯重光也坦言,未來若金門大橋通車,對於烈嶼的醫療品質將會有很大提升。
侯重光的醫療專長還包括「災難醫學」,若金門發生重大災難、有大量傷患,金門醫院是否能夠應付?他表示,醫院平時就應備齊儲備水、發電機等資源,院方會定期檢視是否足夠,也會定期舉辦人員訓練,比如9月底就會舉行「傳染病擴散」的模擬演練,另考量金門境內有一些化學工廠,院方也會針對「化學災難」比如如何除汙、為病患解毒等,進行準備。
而若面臨大量傷患,侯重光認為醫院最重要的還是人力部分,對此將採取北榮的模式,第一時間由急診室第一線初步應變,若傷患數過多,則啟動「兩層應變」,第一層是全醫院正在上班的人力,全部投入支援,若還不足以應付傷患人數,將啟動第二層應變,召回休假人員,因為院方宿舍就在醫院旁邊,因此人力回補速度應該很快。而針對大量傷患模式,院方也會定期演練、強化人力。
因IDS計畫,北榮長期支援金門醫院醫師人力,但病患難免遇上好不容易習慣看診某位醫師後,又換另一位醫師來支援的狀況,病患又得重新適應醫師。對此,侯重光表示,未來會希望門診、住院的支援醫師常駐時間長一點,醫院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提到,最近金門的醫保生,應該5年內陸續有人專科訓練完成,如果他們可以回到金門服務,將可補足醫院各科醫師人力。侯重光也說,目前醫院最缺的應該是牙科醫師,現在是仰賴北榮和三總支援。
金門醫院前前任院長王必勝專長是胸腔科,前任院長屠乃方專長是婦產科,現任院長侯重光專長則是急診重症,是否是北榮刻意讓不同科別的醫師來協助金門醫院發展?侯重光認為這是巧合,不過也的確可以藉由不同專長的醫師來檢視金門醫院各科的不足。
針對金門醫院目前仍可加強的部分,侯重光表示,他發現金門人口的確比較老化,因此大家重視「長照」和「癌症治療在地化」兩大議題,在長照部分,目前金門醫院家醫科會到各住家居家照護、在宅醫療等,職能師也會到住家協助病患復健,日前日照中心也已營運,目前比較缺乏的是住院型的長照空間,這部分要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
至於癌症治療在地化,侯重光說,癌症治療在地化好處是避免患者舟車勞頓,加上在地治療讓病患更有信心,能夠使病況更加穩定。他說,金門醫院已做到配藥系統改善,目前可以在地進行化療、調配藥劑,由北榮固定醫師每周來支援,目前院方引進10種藥,相互搭配下,大概可以針對6到8種的癌症,進行緩和型在地治療,他希望未來能夠慢慢擴充涵蓋率,希望可以做到七、八成的癌症都可以在地治療。
新官上任三把火,侯重光希望近期強化醫院的緊急應變能力。另方面,他認為醫院的「財務健全」很重要,他指出,金門醫院目收入靠一般醫療以及政府預算補助,他希望若醫院做得好,能夠吸引大陸人口,讓醫院財務更加健全,如此才能夠有盈餘,有機會用較高的薪水留住醫師。他也提到,醫院的教學研究方面可以再提升,他會鼓勵同仁多做研究。
侯重光說,19年前他到金門醫院支援時,是他第一次來金門,當時每周五中午來金門醫院,就一直上班到禮拜一早上,然後坐飛機離開,當中根本也沒時間走出醫院逛逛,連最近的新市里商圈他也沒走遍。如今回到金門醫院當院長,他發現金門變很漂亮、道路很筆直,會找時間好好走走看看。侯重光說,這次回金門醫院擔任院長,算是與金門「再續前緣」,他知道金門鄉親對於金門醫院有很高的期待,接下來要一起為金門醫療努力,盡量讓金門醫院好還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