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南文化協會規劃推出尋訪南明魯王真假遺跡

發布日期:
記者: 詹宗翰/綜合報導。
點閱率:2,167
字型大小:
金門留存許多明代史蹟,魯王墓於1959年發現,之後才遷葬到現今的位址。(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金門留存許多明代史蹟,魯王墓於1959年發現,之後才遷葬到現今的位址。(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今年度響應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穿梭歷史,旅讀金門」活動,特別推出「金門文旅」系列遊程規劃,希望逐一透過引介兩岸遊客穿越歷史,深度遊覽金門的文化旅遊魅力。首次推出「聽南明故事尋訪《番薯王》魯王的真假遺跡」-尋訪魯王真假墓、真假壙誌銘碑石及真假漢影雲根勒石」。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表示,金門在南明歷史中的獨特角色,尤其是明代皇族裔孫魯王朱以海留在金門的古蹟遺址,其實是有「真假」之分,遊客透過尋訪歷史真相,可以感受不同的遊趣。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從歷史來看,金門可說具有南明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尤其南明魯王的事蹟,清代一直盛傳是鄭成功於復台征途中「沉王以海」,擔負不忠罪名。直到魯王真塚在金門被發掘,終於還鄭成功清白,當時中研院院長胡適還特別撰文澄清這個歷史懸案。
楊再平指出,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於明崇禎年間封為魯王。明末清兵攻破南京後,曾在紹興監國,後兵敗輾轉前來金門,於1652年踏上金門島,最後因哮喘病薨於金門。因當時金門「風聲鶴唳不敢停襯」由其臣下密葬於古崗湖附近,至清道光11年間,地方人士林樹梅曾為其建塚,並奏請福建興泉永道周凱於道光16年樹碑,在今金門城東門外古城國小附近。但經1982、1983年考古挖掘考證,並非真正墓地所在,確認墓主為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命婦之墓。終於澄清,這是一座從清代謠傳至今的魯王假墓。
至於魯王的真塚,楊再平表示,是1959年8月20日由金門駐軍官兵第58師,在古崗湖濱構工時,意外發現真墓,乃回報當時戰地司令官劉安祺,於1959年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時,親臨魯王真塚查看,指示妥為安葬,新墓放置在太武山之陽小徑山坡地,於1963年落成。當時中研院大師胡適還撰文洗刷清史說鄭成功「沉魯王於海」的300年歷史冤屈。
楊再平說,當時,真塚中曾發現一塊長方石碑,經細詳其文字,確為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壙誌。當時一起出土的還有永曆通寶、方磚、瓷碗等。當時金門政務委員會為不使古物流失,當即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至今。該館於2011年以「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釐清鄭成功退至東南小島,以台灣為據點反清復明,對台灣南明史的研究有高度重要性的歷史價值,提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成為該館6萬多件文物中,僅有的5件國寶之一。
楊再平說,金門民間相傳,曾住過金門八年的魯王朱以海,居金門時,平日喜愛蕃薯的美味,由於島上交通不便,若因米糧供應不及,常會以金門土產蕃薯果腹,因此民間戲稱他為「蕃薯王」或「地瓜王」。
另外,遊客到古崗湖畔附近,會找到魯王遺墨「漢影雲根」兩塊真假勒石。傾倒一旁的真跡石上「根」字已失,「根」字是後來由金門社教館薛祖森先生另找形似崖石予以仿拓的。目前矗立旁邊的是就是這塊山寨版的「漢影雲根」。
楊再平解釋說,一般解讀,「漢影雲根」四字,可能主要是慨嘆明朝漢室已如燭影飄萍,自己為抗清夷,顛沛流離,四處遊蕩,有如高空的浮雲一般,輾轉漂泊各地,無根無憑無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