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益源於國家文官學院鼓吹金門文學外譯輸出

發布日期:
記者: 詹宗翰/綜合報導。
點閱率:3,241
前金大教授陳益源為普考上榜受訓人員講述經典研析與人文素養課程,鼓勵學員讓台灣走出去。
(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前金大教授陳益源為普考上榜受訓人員講述經典研析與人文素養課程,鼓勵學員讓台灣走出去。 (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前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益源特聘教授,日前於國家文官學院大力鼓吹金門文學的外譯工作,希望通過國家考試的新進人員,能關心台灣的文學、深厚個人人文素養,日後行銷台灣。
陳益源教授應邀赴國家文官學院高雄園區,為參加國家「普考基礎訓練」的班上學員講授「經典研析與人文素養」課程,在三小時的課程中,他鼓勵臺灣公務人員應多認識臺灣經典人物與臺灣文學經典,以提升文官人文素養,他特別強調他所謂的臺灣經典人物與文學是包括金門作家的作品在內。
在「經典研析與人文素養」的課堂上,陳益源教授先是為學員介紹了清道光十五年(1835)漂流到越南,走路回家的金門瓊林後裔、澎湖秀才蔡廷蘭(1800-1859)的傳奇事蹟,以及他將返國途中所見所聞記錄成書的經典名作《海南雜著》。據考證,《海南雜著》早在西元1877年就被俄國東正教教士譯成俄文,在莫斯科《東方文集》第一卷正式出版,這是臺灣文學第一次被譯為外文;1878年,法國人L.Leger又據俄譯本譯為法文;到了1992年,日本立教大學後藤均平教授特地組成十二名成員的「海南雜著讀書會」,將它譯成日文作為東洋史課程的重要教材;2004年,陳益源教授則敦請越南吳德壽、黃文樓二位史地專家完成《海南雜著》的越南文譯注;最近這一兩年,韓國光州大學和美國賓州大學也準備推出韓文本和英文本。
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的陳益源教授,認為臺灣文學的外譯是在為外國人生產「讓他們看得懂」的臺灣國寶,這是讓國際人士看到臺灣、認識臺灣、尊重臺灣的重要文化事業。因此他在2016年卸任之後,仍然持續推動臺灣文學的外譯工程,三年內已先後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下,與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馬來亞大學合作推出《葫蘆巷春夢-葉石濤短篇小說》的越文本和馬來文本,又與河內師範大學合作推出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的越南文本,並協助國立臺灣文學館印行《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文雙重奏》的越文本和中越文本,深受國際好評。
難得的是,陳益源教授二年多前借調到金門,在他看來,金馬現代文學早已是臺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他很快選定金門資深小說家陳長慶,主動委請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文學系的翻譯團隊,把陳長慶六篇金門風味濃厚的短篇小說譯成越南文,並將樣書與研究成果帶到「2018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去年十二月,更在胡志明市隆重舉辦《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本的新書發表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多位越南文學評論家的熱情迴響,完全符合陳長慶本人「在不同的文學國度尋找知音」的期待。
陳益源表示,蔡廷蘭、葉石濤、吳晟、陳長慶都是臺灣的經典人物之一,他們都為臺灣、金門寫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值得我們珍惜。不過,經典是需要不斷地被記憶、被討論,才能確保其經典地位的,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優秀的經典有時仍會遭到我們自己的遺忘,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正是明顯案例。因此他在演講結束前,特別鼓勵「普考基礎訓練」的學員們應多認識屬於我們臺灣的經典,並關心臺灣與金門文學的經典外譯工作,因為這不僅可以向外行銷臺灣和金門,同時對內也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帶給國人更大的自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