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傀儡戲團 金大展絕活

金大邀請金門傀儡戲劇團到校上課,讓學生理解傀儡戲的派別及操作技法。(金門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金門傀儡戲團長蔡遠進日前應邀赴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華文系為金門大學學生舉辦二場演講及傳授提絲木偶表演絕活,學生熱情感受金門傳統民藝文化生命力。
這兩場以「從島嶼出發」為名的金門傀儡戲團文化表演,由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高瑞新、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卓正中及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侯建州安排邀請,金門閩南文化協會協辦,讓金門傳統民藝進入大學講堂,寓教於樂,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民藝,課程相當精采。
金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高瑞新表示,臺灣由於閩籍移民的分布,傀儡戲因而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多屬漳州移民系統,以消災、除煞、驅邪等宗教性儀式為主,以宜蘭為中心;南派則是以泉州移民為主,以神明誕辰、結婚酬神、賀壽等祈福為主要儀式,以高雄為中心。金門舊制屬泉州同安縣,其文化保有許多閩南文化特色與典章制度。而據邱坤良先生考證,金門的傀儡戲與臺灣南派同屬泉州系統,傳入時間可上推至清中葉時期,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
傀儡戲有別於其他純欣賞之傳統表演藝術,除本身具有強烈民俗科儀與宗教信仰等特殊的社會性之外,也具有娛樂性與高度的藝術性。演出時的口白至今仍採用泉州古語,展現出閩南語音韻的特殊美感。而戲偶造型較為渾圓、偶頭雕工精細與布袋戲偶的風格相同,具有藝術價值。
金門的傀儡戲源自泉州系統,因此在演出時的戲曲音樂是屬南管系統。金門的傀儡戲之性質可區分為文戲與武戲二大類,其中文戲主要使用於敬天公及婚俗等類型,戲碼為主人擲筊確認後進行,而武戲主要為宮廟或宗祠建築進行奠安儀式過程所演出之傀儡戲,內容以制煞功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