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跨域整合 人天共好 金門推林業經營新策略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2,935
主題式的公園營造,打造微型網紅打卡點。(林務所提供)

主題式的公園營造,打造微型網紅打卡點。(林務所提供)

與和泰汽車及慈心基金會合作,導入水寶盆解決海岸造林問題,提高海岸防風林存活率。(林務所提供)

與和泰汽車及慈心基金會合作,導入水寶盆解決海岸造林問題,提高海岸防風林存活率。(林務所提供)

森林是都市之肺,金門素有海上花園美名,從國軍造林到現今由林務所長期投入綠化美化工作,逐步擴及社區、學校、民眾參與,讓浯島綠美化成為全民運動。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表示金門近代第五期林業經營政策目標為「美栽金門、森護家園」,從樹種植地選育、提昇造林存活率、適性的環境綠美化等均為努力方向。然而,伴隨極端氣候影響,今年植樹節納入科技及節水等思維,與企業及NGO團隊合作,以「水寶盆」植樹,創下近年存活率最高的佳績。不過,伴隨地方發展,出現建設及保育衝突問題。而永續經營金門珍貴綠色資產亦是縣府施政重要項目。因此,縣長楊鎮浯日前也召集建設處農林科及林務所,了解金門森林資源概況,以及當前面臨之問題,並期許持續透過跨域整合,在與自然共好之原則下,推展金門林業經營新策略。
在會議中,縣長楊鎮浯,除慰勉同仁辛勞外,亦肯定所有第一線同仁的辛勞,造就金門海上花園的美名。並且對於林務所能在環境日益艱困的時候,從根本解決林業經營問題,引進新技術並透過跨域合作的方式,讓林業經營再次升級。楊鎮浯也表示,希望林務所能發揮帶頭作用與其他單位合作,讓金門的環境能進行更友善及美好的層次,並應適時揭露林業發展策略,讓鄉親了解金門目前的森林資源概況。
金門縣林務所所長鐘立偉首先於會中表示,今(2021)年金門植樹節活動,首度與企業及NGO團體合作,導入水寶盆進行造林作業,不僅創下地區林業經營首例,更在缺水問題嚴重的當下,創下澆灌水量最少(每單位造林地水車每月澆灌12次降到每個月1次)及存活率最高的佳績(造林2個月後造林地存活率約98%)。
接續,他並分享赴台參加智庫驅動及財團法人開拓文教基金會策辦的資料英雄計畫成果發表會內容,講述未來林務所將嘗試透過大數據統計,嘗試結合林木疫病、倒木處理甚至是氣象資訊,作為林業政策的分析及基礎資料外,也針對持續乾旱等氣候變遷下,與不同單位合作的跨域整合工作金門林業新政策。相關內容如后:
適性調整的林業政策 讓資源回歸各項林業基礎工作
林務所近年的工作因應降雨不足等因素,自109年開始進行業務調整作業,並策略性地的進行推動及改革工作,鐘立偉所長說明,金門過去的森林經營目標依基礎環境的需求與發展有所不同,民國95年第四期經營計畫則以「美栽金門、森護家園」為林業經營之願景,發展環境價值、遊憩與美學價值、社會價值三項核心理念,以維護森林生態完整、強化森林健康、發揮森林環境保護功能、提升環境美質等,落實金門地區森林永續經營;但實際業務工作推動上仍以「看的到」的道路及環境綠美化等為主力工作,去(109)年在金門縣議會的建議下,林務所減少道路綠籬及草花的栽植數量,確實減少不少的植栽管護成本,並將資源逐步分配到海岸造林、防災整備、基礎育苗及各園區的基礎管理上。
依第五期森林經營計畫資料,金門森林面積為5,996.98公頃,約佔全區面積之40%,其中6成為國公有地(約3,537公頃),主要分布於太武山區域;若以金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角度,位於國家公園區內約3成(1,956ha),保護區(1,419ha)與農業區(1,372ha)次之;樹種方面則以木麻黃面積最多,佔25%(1,518ha,約209萬餘株),密度最高區域分別為金沙鎮碧山至山后中間區域及海岸林;其次為相思樹約23%(1402ha),樟樹,楓香與苦楝等比例不到1%。但因105年莫蘭蒂颱風風災、松材線蟲及褐根腐病為害與多項大型開發計畫影響,森林資源產生變化,林務所今(110)年度將提早進行「金門第六期森林經營計畫檢訂調查」,藉以更新最新地區森林資源現況。
企業合作 導入新技術提升造林存活率
過去植樹造林活動常因存活率問題被質疑成效,109度起林務所針對歷年造林區進行逐筆造林地的檢討,主要原因與後續的水分灌溉及管護能力不足有關,尤其是氣候變遷導致霧季與季節性降雨不足的情況下,離島造林工作越顯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09年度於歐厝及嚨口等兩處造林地試驗水寶盆植樹實驗,海岸第一線的惡地造林存活率由1成提升至7成以上;確認水寶盆的實際效用後,110年隨即擴大與慈心基金會和泰汽車的企業合作,修改長年累積的造林作業模式,陸續完成翟山、歐厝及安東等造林地逾15.5公頃,共栽植海岸適生樹種木麻黃等2.6萬株;同時,林務所亦透過臉書粉專,定期定點發佈各造林地的林木生長狀況,這不僅是對於贊助企業的績效承諾,更是對林業單位的即時檢核作業。
適地適木 提高大苗及原生苗木培育數量
林務所目前有花圃、鵲山及前埔等三大苗圃,每年可生產景觀及造林苗木50萬株,但由於持續性的乾旱,主要作為灌溉水源的南莒湖已乾涸,目前所有的灌溉用水均由自來水廠的回收水供應;為因應策略除減少耗水性高的草花培育數量外,也將增加對環境適應性高的原生種培育數量,以減少公帑採購成本、外來物種夾雜及發揮復育原生植物等多元目的。
此外,為達景觀快速營造效果,許多重大開發案或景觀營造多已採購大型栽植林木為主,基於運送及存活率等需求,這些林木往往經過斷根與去頂的處理工作,進而導致枝條徒長及缺少主根等問題,甚至在冬季及颱風期間增加倒伏機率,失去頂芽高生長優勢的林木,後續樹勢型態也有所影響;林務所將前埔苗圃轉型作為景觀及大型苗木培育基地,增加在地化優質樹苗數量,另外也爭取前瞻計畫經費,設置太湖淨水廠的回收水抽水站遷移工作,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效率。
基礎專業人才培訓 提升園林景觀品質
林務所總員工計238人,約10%人員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過去技術傳承以師徒制為主,為了導入新的林業專業技術,近年已有8名學員通過ISA國際樹藝師認證,110年則將辦理造園景觀丙級技術士及園藝丙級技術士課程,除希望強化同仁園藝專業知識外,也希望能與國立金門高職及金門大學相關科系合作,提升主題景觀營造能力;另為因應所內基層同仁短缺及老化問題,林務所在主要管理的18條主要道路(約83公里),試驗性進行委外管理13公里,每年可節省公帑225萬元。
超前部署也應用在樹木保護工作上,樹木非破壞性檢測工作則可有效掌握病危木生理狀況及潛在風險,目前已針對地區道路與學校,評估有風險樹木3,677株進行非破壞性檢測,109年度完成環島北路一段(金門大學至榜林)與地區校園內南洋杉之檢測,針對內部腐朽率超過50%的高風險林木進行安全性伐除,30%腐朽率以上者則進行長期監測作業,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跨域及組織單位橫向合作 達到循環經濟及資源共享目的
跨域整合是未來施政的趨勢,在資源及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陸續與消防局合作在冬季林火好發季節前闢建防火巷、灌溉用水多使用自來水廠的回收水、利用畜產試驗所提供禽畜糞肥及環保局廚餘堆肥,混充疫病林木焚燒產出的生物炭作為林業肥料使用,另自109年9月起,與台電金門區營業處等合作,將廢木料循環再利用,將電桿、電纜盤、木橫擔等廢棄木料,創作各項木工設施與裝置藝術,達成循環經濟目標,並提供民眾舒適休憩環境與增添景致。
隨著地區整體經濟開發需求,對於重大開發案的林木處理方面,林務所希望在相關工程的設計階段,盡可能地將林木資源能就地保存,但對於必須移除的林木,則減少移植至樹木銀行的規劃,基於務實及再利用立場,啟動媒合機制,搭配新購置的設備,盡量以全樹冠移植模式,將大型林木優先移植地點為文化園區管理所,另被砍伐林木則希望採循環經濟模式,讓林木資源能有效利用;以產博專區為例,共計伐除林木約1.6萬餘株,其中移植苗木約2,718株(目前存活率約7成),而被移除林木經破碎後則使用於畜牧墊料、廚餘及禽畜肥料堆肥、製菇太空包及木材再回收加工使用上,有別於過往直接掩埋方式,達到資源再利用目的。
主題式公園營造 讓每個園區都能有自主特色 林務所轄管森林公園、植物園、榕園、媽祖公園及茅山塔公園等五處公園,森林公園與金酒公司及港務處合作、以回收酒甕及回收木船做為景點營造作業;植物園將以原生植物復育及軍事營區活化為主要方向;榕園在109年進行園區基礎改善及榕樹褐根腐病防治作業,並對過往園內大量的植栽及混雜的景觀配置進行調整,讓單純的林木與綠地空間能更加舒暢,另外也在進行慰盧委外營運的評估,希望整個空間能更加活化;而媽祖公園將在今(110)年進行基礎環境改善及修整作業,針對年久失修的木質步道及局部潰限的廣場進行整修,後期則會進行全區景觀調整,希望能以料羅灣夕照進行主題式的景觀營造工作;而茅山塔公園則將以既有的土質與環境考量,規劃做為紅花石蒜的培育基地,讓原生物種能天秋天時能發揮兼具復育及景觀效益;另外森林公園的森林生態館及植物園的擎天水廠管制室等閒置空間,也會再進行基礎修繕,這些空間具有歷史及環境特色價值,在恢復安全的使用空間後,再來評估未來的使用方向,讓每個主題展館能有更多元的利用且具意義的觀光教育價值。
林業環境的營造應在符合現在自然條件及發展目前下進行規劃,如何兼具國土保安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大前提下進行環境景觀營造,確是棘手且困難的議題;在氣候變遷造成缺水或急降雨的林業環境,林務所亦必須有更多的跨域整合作業,讓人與自然的環境有共好的發展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