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迎城隍 疫情下的四月十二只好低調祈福

三級警戒下的四月十二,城隍廟只有信眾零星前往。(詹宗翰攝)

鎮宅旗、平安米、平安符、財庫金,添緣就能帶回家。(詹宗翰攝)

入廟前得先量體溫、噴酒精。(詹宗翰攝)

心「城」則靈祈福牆掛滿疫情快弭平的期望。(詹宗翰攝)
農曆四月十二日,往年是一個整日鑼鼓喧天的日子,這二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偃旗息鼓,今年尤為甚,沒有鳴鼓擊鑼、誦經祈安的醮慶,沒有萬人空巷、神將藝閣齊出的陣頭遶境,只有零零星星到廟裡向城隍爺致意的信眾。
今年的浯島城隍遷邑慶祝活動於15日宣布停辦,連原本最小規模的旗、鼓、輦遶境,在防疫優先的政策下,也沒了聲息,23日一早,只有虔誠如舊的信眾帶著供品向城隍爺問安,以及清晨一場掃街雨,期許掃去疫情。
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楊耀芸指出,迎城隍活動於國軍據守金門初期僅以清醮形式舉辦,遶境是到後來才被允許的。早年的縣長是軍職派任,集會得申請報備,連作三日的醮慶是要申請的,作為巡境鎮安的陣頭也受到影響,那個時候僅有四境的輦轎、鑼鼓,得附上參加人員的名冊,至於有現今所熟悉的熱鬧規模,是在民國81年以後漸漸形成的。
總幹事張克全表示,今年農曆四月的迎城隍活動因疫情而停辦,原提供隨香信眾的鎮宅旗、平安米、平安符、財庫金,改讓到廟裡添緣的信眾帶回家,祈求城隍爺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張克全說,農曆四月的活動停辦,視疫情的後續發展情形,希望能延期在中秋時辦理,屆時將結合中秋博餅活動,讓從台灣專程返金的鄉親參與博主題酒。
自4月24日至5月22日的心「城」則靈祈福活動,廟埕一旁已掛滿了鄉親的願望,有不少人寫著希望疫情遠離、國泰民安,也有面臨考試的考生祈求能如願上榜。另外迎城隍繪畫比賽則是持續收件中,之後將請專業老師評審所有投件的作品,得獎的作品將作為月曆、明信片,於來年迎城隍活動時用。
依據傳統後浦浯島城隍廟的迎城隍活動,除了每年舉行「小迎」,城隍爺的神輦遶巡後浦四境之外,每隔三至五年、適逢閏年時,則舉行「大迎」,遶行範圍擴大至後浦周圍「前面」和「過西」十三個村落,涵蓋今日金城鎮的大部分地區及金寧鄉的少部分村里。自民國以來,城隍爺遶境年年舉行,日治時期也維持著每年小迎活動的舉辦。只有在民國38年至40年(公元1949-1951年)間,因戰時民生困頓而停辦;但民國41年(公元1952年)起又恢復每年舉行小迎的習俗,但未再舉行過大迎。
今年的迎城隍活動,在疫情剛升至二級警戒狀態時,管理委員會在5月12日(農曆四月初一)時開會,議定縮小規模,只以四境的旗、鼓、輦做小規模的巡境鎮安,原邀請全國城隍至金門大會師,規劃從料羅港上岸後以車巡方式遶境,因疫情而婉謝台灣各宮廟的參與。在台灣疫情連日升溫後,原訂計劃只能擇期於日後辦理。
後浦浯島城隍廟每年一次的「金門迎城隍」已傳承三百多年,金門本地及旅居外地的遊子都會返鄉熱情參與。在金門縣政府、金城鎮公所、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通力合作下,近年又加入全臺各地數十尊城隍爺轎隊共同參與遶境,活動規模更為盛大。金門迎城隍活動不再只是地域性宗教活動,更結合文化創意、逐漸轉型為宗教文化觀光季活動,民國100年的百節千人蜈蚣座還成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民國102年,由文化部依據文資法指定,「金門迎城隍」成為離島地區第一個獲得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無形文化資產。
民間信仰根植於人心,希望在全民同島一命配合防疫規定下,能早日撥雲見日,讓人們對於信仰的活力再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