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處野生動物救傷 每年平均200餘例

金管處接獲民眾通報,將受傷的鳥隻送至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進行診斷。(金管處提供)

蒼翡翠經過麻醉手術後,將魚鉤取出來。(金管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96年起開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至今野生動物救傷資料已累積2405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除了可讓受傷個體有機會重返大自然,同時可了解野生動物健康狀況及棲地品質或是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情況,長期累積的救傷資料可作為相關研究的延伸、棲地改善及環境教育之參考。
近年來,由於金門環境改變,加上民眾保育意識提升,通報案件隨之增加,有鑑於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於近年成立,考量野生動物救援成效、設備及人力,金管處自2019年起,委託該協會執行鳥類救傷與救援業務,辦理金門地區傷病野生鳥類之通報、照護、收容及野放等工作,至今每年約有200餘例救傷個體(2019年220例、2020年204例)。
以2020年為例,鳥類救傷案例有204例,有102例成功野放,保育類鳥種包含東方鵟、松雀鷹、短耳鴞等有24例,救傷鳥種以褐翅鴉鵑佔最多數,有24例;救傷原因以落巢為主,有80例,其次為車禍39例,另有5例通報因為魚鉤誤傷而進入救援體系,其中包括鸕鶿、蒼翡翠等特殊鳥種因被魚鉤纏繞,需要麻醉手術才能將魚鉤移除,而鳥網的架設,還有黏鼠板的擺置,也是嚴重危害鳥類生命的威脅之一。
透過救傷案例,可了解人為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並掌握可能潛在的威脅因子,像是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通傳染病。在救援的同時,建立各物種的基礎資料,以做為未來保育策略擬定、環境教育及友善環境規劃之重要參考依據。而救傷與意外死亡的個體,視個體狀況製作成標本提供展示、典藏,讓這些殞落的生命,有科學紀錄上的價值。
金門地理位置位於東亞地區鳥類遷徙的途徑上,且鄰近中國大陸福建沿海,鳥類資源相當豐富且多樣。金管處自成立以來即辦理相關調查及研究,並透過棲地營造及環境教育以保育這些珍貴資源。而鳥類救傷工作的推動,除了可提升民眾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及保育意識,更藉由民眾的通報、參與及政府部門、地方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共同守護金門珍貴的生態資源,以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