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蹟活化 藝術家進駐大地吳心泉宅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2,127
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整修完工一年後,今年終於有藝術家進駐。(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整修完工一年後,今年終於有藝術家進駐。(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郭柏俞(左)和佘文瑛(中)進駐,金門縣文化局預定月底展出藝術家作品,連同古厝文物長期展示。(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郭柏俞(左)和佘文瑛(中)進駐,金門縣文化局預定月底展出藝術家作品,連同古厝文物長期展示。(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整修完工一年後,今年終於有藝術家郭柏俞和佘文瑛進駐;吳家後人樂見古厝活化使用。金門縣文化局預定月底展出藝術家作品,連同古厝文物長期展示。
坐落金沙鎮大地村的吳心泉宅,建於1929年。創宅屋主吳心泉與胞弟吳仲坦過去曾在僑居地馬來西亞麻六甲,分別被稱為「山王」、「海王」。建築物正面的「凹壽」有「延陵衍派」的堂號。
 大地鄉賢吳幸的第三子吳心泉(生於民國一八八七年)早年與其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他們先在泰國謀生,卻因環境困頓,吳守作病死,於是吳心泉兄弟便改赴新加坡,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麻六甲)從事人力仲介及工程包攬。
 由於吳心泉的拜把兄弟陳文坤是一位受到英屬殖民地官員賞識的戲子,在他的引介下,吳心泉事業擴展的很順利;他把金門建築使用花崗岩做為建材的經驗帶到馬六甲,在當地開設花崗岩石材場,成為「山王」。商號也在事業擴大後,由「金泉成」改稱「金泉發」。
 吳心泉發跡後,委由二哥吳守瓢在家鄉大地興建屋宇-先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先興建二落閩南古厝;繼於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興建護龍疊樓。當時是聘請在地專業土水匠師吳守滑(內洋人)及吳克榮、打石師傅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師黃傳心(土名,後浦頭人),總共花費二萬八千銀元。
 屋宇興建完成後,吳心泉的母親張昔、妻子陳省、長子吳忠信、二哥吳守瓢曾居住於內,直至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襲金門前夕,舉家避居南洋,便把房子交由親戚代管,代管人吳清榮夫婦。一九七二年,吳忠信曾匯寄新台幣七十萬元重修,委託吳清榮進行修繕。
 大地吳心泉宅為麻六甲僑匯建築中的代表作,其中西合璧的格局形制及裝飾風格,極具稀少性及地域特色與人文歷史價值。
 吳心泉宅的建築整體格局為二落帶右護龍,護龍採疊樓方式興建,疊樓採用五腳基洋樓形式,為金門地區少見,2012年12月7日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
2016年初,吳心泉曾孫吳友鏗將古厝捐給金門縣政府,縣府規劃作為吳心泉紀念館。金門縣文化局於2019年初展開修復,2020年6月30日竣工,耗資新台幣2288萬餘元。
吳友鏗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他無法回金門看整修後的老家,十分可惜,但很欣慰古厝「整舊如舊」,沒有變得像全新房子一樣。也因為疫情,古厝完成修復後,未能活化使用。如今藝術家進駐,吳友鏗認為「好過房子空著」。由於這是金門第一座捐贈的古厝,沒有先例,究竟修復後要如何使用,縣府和文化局也都在摸索中,吳友鏗認為,按部就班,慢慢來,不要著急。
金門縣文化局科長周祥敏表示,吳友鏗的心願是,200年後如果金門的計程車駕駛知道金沙鎮大地有個吳心泉宅,他就心滿意足了;因此,文化局嘗試邀請駐縣藝術家進駐,落實古厝活化。
不過,藝術家進駐後才發現諸多問題。藝術家郭柏俞和佘文瑛說,由於古蹟受到保護,有諸多限制,擅長雕塑的他們,這次調整創作方式,改以攝影轉印方式展現創作,避免對古厝造成破壞。
 郭柏俞和佘文瑛努力踩踏金門每個有洋樓的角落,捕捉洋樓身影。佘文瑛說,金門的洋樓十分美麗,但多都被荒煙蔓草包圍,成為廢墟,再不為它們留下記憶,以後就沒人知道金門的洋樓了。
 同為32歲的郭柏俞和佘文瑛,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2015年合組藝術創作雙人組「太認真」,進行關於檔案的創作實踐,曾在台南、奧克蘭、印尼日惹和上海等地駐村。
 金門縣文化局預計月底在古厝右護龍展出郭柏俞和佘文瑛的創作,連同老宅裡原有的家具文物等,長期展出。金門縣文化局表示,「要為古蹟做不一樣的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