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坑巡檢司城遺址 擬進行管理維護

發布日期:
記者: 詹宗翰/綜合報導。
點閱率:1,641
金湖鎮長陳文顧偕同學者、文史工作者現地履勘陳坑巡檢司城夯土牆基。(詹宗翰攝)

金湖鎮長陳文顧偕同學者、文史工作者現地履勘陳坑巡檢司城夯土牆基。(詹宗翰攝)

金門日報社旁雜木林內的夯土牆基,文史研究者認為是巡檢司城的遺構。(詹宗翰攝)

金門日報社旁雜木林內的夯土牆基,文史研究者認為是巡檢司城的遺構。(詹宗翰攝)

從海上看陳坑村落。(陳榮文提供)

從海上看陳坑村落。(陳榮文提供)

為防範倭寇,明朝在福建沿海設置五衛、十二所、四十二巡檢司,大金門就有四個巡檢司城,分別在官澳、田浦、峰上、陳坑,在清康熙年間實施海禁遷界時都遭到毀壞。近日金湖鎮公所前往踏勘陳坑巡檢司夯土牆基,將盡快擬定該區域的後續研究挖掘管理維護計畫。
陳坑巡檢司城興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裁撤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推測毀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陳坑巡檢司城設有一門,城牆周長一百五十三丈、寬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設有四間窩鋪。成功村的居民指稱金門日報社現址仍然保存有當年營城的部分石構件。金湖鎮民代表會於上個定期會會期提出專案辦理「陳坑巡檢司城調查研究與復建計畫」乙案,近日,公所整理金門日報社旁的雜木林時確認有夯土牆基,也因此找出了拼湊當地歷史全貌的其中一片拼圖。
金湖鎮公所整理的雜木林,範圍約在金門日報印刷廠後的將軍廟(東宮)一帶,公所於八月初在整理時,確認該處有夯土牆基,因此停工。11日上午邀集鎮長陳文顧、代表陳秀卿、文史研究者黃振良、許志仁、金大教授曾逸仁、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葉鈞培、總幹事陳榮文等人到場勘察,希望盡快擬定該區域的後續研究挖掘管理維護計畫。
曾逸仁說明,文化資產有幾種類型,包括「遺址」、「古蹟」、「史蹟」這三種類型。史蹟為曾經發生過事件的場域,是「歷史事件所定著,而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所定著之空間及附屬設施」。台灣有三處登錄為史蹟,一為台北馬場町,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一為馬赫坡古戰場,為霧社事件發生地;以金門來說,最符合此類型者為古寧頭戰場。「文化景觀」是與史蹟相近的類別,指「人類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大二膽為戰地文化景觀。陳坑巡檢司應歸類為遺址,應慢慢地考古處理。
曾教授指出,數月前鎮公所曾將該案提交文化局,因尚不清楚陳坑巡檢司具體情形,未能有文資身分,因此無法編列預算。在確認有夯土牆基的現在,第一步是讓調查案能成案,除實地調查外,也可對當地進行訪談記錄。陳文顧表示,金湖鎮希望彰顯當地的歷史文化,鎮公所來處理該案確有難度,不過會循著可行的管道爭取;提出研究報告得到文化局協助後,才能有後續對該區域的研究,也才有機會得到文化部的資金挹注。
陳榮文表示,在整理雜木林時發現幾座先民的祖墳,推測是巡檢司城在裁撤後陸續有的,因為面海,風水不錯;發現夯土牆基後,謹慎移除已刈除的雜物,更請承包商不要再挖。許志仁表示,先期可清出牆基的輪廓,不建議在該處新建牆,更希望公所能持續的對該處予以維護。
昔日的巡檢司城面貌,後人也只有憑空想像,縣內幾處新建的古風建築,就這樣從聚落、海濱立了起來。田浦、峰上分別在2011年及2013年在當地復建了城牆,以表徵昔日巡檢司城就在該處,官澳巡檢司舊址地處馬山觀測所一帶,陳坑巡檢司則久處荒煙漫草中。文史研究者希望陳坑巡檢司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法,不是大興土木的蓋個新城,而是著重在該場域的歷史;成功這地方,有著明朝巡檢司,有著民國的陳景蘭洋樓、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的設立,希望結合社區,讓在地人都能說在地的故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