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再生 後豐用芭樂乾做冰淇淋

後豐港社區推展食農教育,社區居民學習將芭樂、龍眼等物變成果乾。(後豐港社區提供)
聚落裡種的水果豐收了,可以怎麼做?後豐港社區為找出社區特色、增加社區額外收入,近幾年推動食農教育,近日在金大食品系的教學支援下,讓社區居民學習,將芭樂這些聚落裡的食材,轉化成果乾、冰淇淋等物,讓生活增添更多變化性。
金門縣積極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自民國107年辦理以來,即積極輔導後豐港社區通過了農村再生計畫,而後豐港社區的表現也有目共睹,110年度持續獲得水土保持局年度計畫補助,後豐港社區有意推動食農教育,推廣社區內之產業與犛牛體驗活動,透過課程的引導,結合在地資源,研習相關產業產品,為社區增加收入來源,以維持社區永續經營之條件,也為社區創造營收機會,至9月份開始辦理後豐港社區產業開發研習課程。
藉由金大食品系的專業指導,應用系內的烹飪場所及專業器具,後豐港社區居民在系主任賴盈璋及系內同學的協助下,完成一道道將普通食材華麗變身的課題,在先前的課程中學習製作蛋塔、冰皮月餅、瑞士捲、曲奇餅、菊花酥等,又將芭樂烘成果乾、做成芭樂冰淇淋。社區更計畫舉辦成果展發表,在大家共同參與下打造出社區的特色商品。
後豐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榮吉表示,社區目前仍以一級產業(農、牧業)為主,除高粱、小麥外,有不少新農民開始種植番茄、芋頭、苦瓜、白菜、龍眼及番石榴等農產品,此系列研習課程邀請到國立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系主任賴盈璋教授來協助研習課程,相信社區居民獲益良多,藉此號召更多居民從事友善或有機農業,推廣金門生態環境與優質農業發展,協會目前也將積極籌畫食農體驗場域,期待將金門傳統農耕景象再現,透過內部與外部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機會,提升社區組織運作之動能,希望能透過本次研習培育社區的在地產業盤點與農產品加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