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辦理食用百合成果發表及推廣活動

農試所今年與中興園藝系合作,進行食用百合試種,從栽培模式、冷藏糖化處理已建立模式和成果,故舉辦「食用百合成果發表及推廣活動」,由所長楊慧明、中興大學教授張正,首度對外說明試驗種植歷程和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並示範多道料理,讓與會50位民眾驚艷。(陳麗妤攝)
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合作,今年引進亞洲型百合,進行食用百合試種,從栽培模式、冷藏糖化處理已建立模式,已有成果,故特別舉辦「食用百合成果發表及推廣活動」。由所長楊慧明、中興大學教授張正,首度對外說明試驗種植歷程和成果,並示範多道料理,讓與會50位民眾驚艷,也引起廣泛迴響。楊慧明表示,希望循「一條根」模式,自金門野百合以及枸杞等作物進行食用試驗,以及產品開發,以提昇作物之多元價值。
金門縣農試所表示,百合是多年生的球根花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及北美洲等北半球溫帶地區,不僅是栽培歷史悠久的蔬菜,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和觀賞價值。百合主要以其地下部鱗莖作為蔬菜之用,除可蒸、煮、炸、炒或做成菜餚羹湯外,另可製成百合乾、百合粉、百合飲料等中藥材。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補中益氣、寧心安神、潤膚防老化、化痰止咳、清心除煩、防止秋燥等功效。
金門縣農業試驗所為引進新興作物,今年度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合作進行食用百合引種試種,自1月引入亞洲型百合於室內設施栽植,歷經半年之栽培照顧,於7月底順利採收百合鱗莖,且收成豐碩。這批百合鱗莖,經過修剪根系及清洗、晾乾,分級處理裝箱放入冷藏庫貯藏,歷時2個月之冷藏產生低溫糖化作用,九月底移出冷藏庫,鱗片甜度增加達可食用品質,並於10月17日上午假農試所辦理「食用百合成果發表及推廣活動」。
會中,由農試所所長楊慧明,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張正,首度對外說明試驗種植歷程和成果。張正教授一一向與會民眾介紹今年試驗栽植經驗,包括百合之結構、鱗莖之構造、百合鱗片扦插球種於設施內田間栽植、設施內田區百合生長發育歷程,和田間栽植百合鱗莖之步驟,以及鱗莖採收及採後處理流程,鱗莖分級包裝及冷藏糖化等,並以真空小包裝展示達食用品質之百合成品。由於其非常適合用來熬湯、煲湯、入菜熱炒及甜點,現場也將百合入菜示範櫻花蝦百合炊飯、紅棗桂圓百合甜湯等多項料理,成果也讓現場學員十分驚艷,頻頻與老師及農試所交換意見,農試所也準備百合甜湯及食用百合成品等讓學員品嚐及帶回家料理。
對於今年食用百合試驗成果,金門縣農試所所長楊慧明表示,金門原生植物豐富,農試所過去試驗多項具經濟價值之植物,皆有進行系列研究推廣,較為民眾熟知的是原生植物「一條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廠商研發產品,輔導農民契作,廠商收購等,已成為地區一項特產。今年度先引進亞洲型百合,進行食用百合試驗推廣,從1月至10月自田間到餐桌,在栽培模式及冷藏糖化處理已建立模式並已展現成果,故特別辦理成果發表會,讓鄉親了解及認識食用百合的多元用途及試驗成果。未來將循「一條根」模式,自金門野百合中,選出抗病性強、口感佳之品種,擴大推廣,接續並計畫引進枸杞等作物進行食用試驗,以及產品開發,以提昇作物之多元價值。
金門縣農試所也表示,相關食用百合之試驗成果將會公開於農試所網站,供民眾參考。並非所有的百合都適合作為食用百合,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以電洽082-332074向農試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