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再連結 縣府引領學童展開文化體驗深度之旅

金門縣政府今年特別推出一系列「原鄉再連結」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特別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方式,讓金門學童透過動態與靜態的校外學習,實地走訪聚落,深入了解金僑與原鄉的歷史與連結。(縣府教育處提供)

金門縣政府今年特別推出一系列「原鄉再連結」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特別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方式,讓金門學童透過動態與靜態的校外學習,實地走訪聚落,深入了解金僑與原鄉的歷史與連結。(縣府教育處提供)
在縣府教育處用心,以及金大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精心策劃下,金門縣政府今年特別推出一系列「原鄉再連結」活動,除了自九月份展開的二十場線上講座之外,另有兩場戶外的「金門原鄉再連結教育與交流計畫-文化體驗深度之旅」,也在十月份如火如荼展開。
主辦單位縣府教育處表示,這一系列活動特別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方式,在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江柏煒院長、古城國小楊成業校長和柏村國小許雪芳校長的帶領下,讓金門學童透過動態與靜態的校外學習,實地走訪聚落,深入了解金僑與原鄉的歷史與連結。
十月八日登場的第一場文化體驗深度之旅舉辦在珠山聚落,活動先以「憶難忘-薛小明珠山回鄉記」的故事將古城國小的學員帶入1920年代薛小明落番到菲律賓的過程以及透過僑匯建設家鄉的心路歷程,再帶領學員穿梭珠山聚落的代表性建築與地標進行大地尋寶與闖關遊戲,共設有大道宮、薛氏大宗宗祠、薛芳見洋樓、薛永邁洋樓、薛永南兄弟洋樓、珠山公園等六個關卡。
珠山聚落位於金門本島的西南方,是一個薛氏單姓聚落,早在元朝薛氏祖先便已前來定居於此,歷史悠久,聚落中共有兩座薛氏宗祠,右側的大宗祠是奉祀開基始祖以下、全村薛氏共有的宗祠,還有小宗宗祠,皆是薛氏宗族的精神中心。珠山聚落的風水被稱為「四水歸塘穴」,以大宗宗祠及大潭為主軸,宗祠左方稱「大社」,右方稱為「小社」,站在聚落制高點的珠山公園,可以俯瞰整個珠山聚落。
另大道宮是薛氏家族的信仰中心,奉祀保生大帝,早期海盜橫行年間,保生大帝顯靈保護珠山,讓鄉民得以擊退海盜,故而香火鼎盛。而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洋樓依建造年份排序為薛永南洋樓(1928年)、薛永邁洋樓(1929年)、薛芳見洋樓(1931年),是薛氏族人到菲律賓或者新加坡致富之後光宗耀祖之作,其中薛永南洋樓位於聚落高處,雖然十分醒目,但是具有禦敵功能,與薛芳見洋樓和聚落東側的濯石被稱為防禦鐵三角;薛永邁洋樓有一個富有洋樓風味的護龍疊樓,衝突中帶有融合之美;薛芳見洋樓雖然尚未整修,荒煙蔓草中卻也掩蓋不了當年守護珠山聚落的威嚴。
昨(10\21)日登場的第二場文化體驗深度之旅則在新頭聚落與山后民俗文化村進行。新頭和山后這兩地在地理上分別坐落在金門島東側的南北方,看似沒交集的兩個村落,在一百多年前山后王氏與新頭陳氏的族人們卻不約而同地前往日本打拚賺錢,甚至彼此結成姻親關係,形成緊密連結,分別開設了「復興號」與「泰益號」等商貿公司,在日本共同打拚出一片天地。因此本次活動安排了新頭聚落、山后民俗文化村正門、海珠堂、王氏家廟等關卡,透過定點尋物與知識大比拚等遊戲形式,帶領柏村國小的學員追尋前人足跡,聆聽金門先民們如何山海同心,齊力斷金的傳奇故事。
新頭的陳氏家族是到日本長崎經商興盛的家族,其獨資開設的店號為「泰益號」,創辦人為陳國樑與其子陳世望,從事的是中國與日本的南北貨雙向商品貿易。陳國樑曾被推舉為長崎八閩會館的會長,在日本僑界頗具威望。山后民俗村位於山后中堡,是民國六十九年時,金門縣政府為了推廣文化遺產,加以整修為現在的「金門民俗文化村」。最著名的就是其費時二十五年時間所建蓋的「十八間厝」,是到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的王國珍、王敬祥父子為了讓族人一同居住所出資建蓋,其中一棟名為「海珠堂」,作為鄉塾之用,得名於旭日東昇海面之意。王國珍在大阪、神戶開設「復興號」經營海產、船貨及火柴等貿易,也曾協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
「金門原鄉再連結」這一系列活動,除了這兩場戶外的文化體驗深度之旅外,還開辦二十場的線上講座,連結金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鄉親,一同突破疫情不能出國的侷限,也透過線上互動交流,維持鄉情的溫度,增進對彼此的關懷。而文化體驗活動雖然此次僅以金門在地小學生為主,但卻是唯二的戶外實體活動,因此在疫情時代更顯難能可貴,尤其是透過沉浸式的遊戲方式,讓金門學童可以更能身歷其境,親身體驗,了解家鄉的歷史與發展。日後待疫情減緩,各國解封,期盼邀請東南亞的鄉親學童們也來一趟深度文化體驗之旅,探索原鄉之美,傳承一脈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