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慶長篇小說《烏番叔》將改編成電影

陳長慶。(本報資料照片/翁維智攝)

金門鄉土文學前輩陳長慶(右)的長篇小說《烏番叔》,即將改編成電影,並以《花若離枝》為片名,弘揚島鄉人民獨特的生命故事。(本報資料照片/翁維智攝)
金門鄉土文學前輩陳長慶的長篇小說《烏番叔》,最近獲電影製作人、也是金門子弟的文捷青睞,將改編成電影,並以《花若離枝》為片名,弘揚島鄉人民獨特的生命故事。
待人溫厚,提攜後輩不遺餘力的陳長慶,數十年來的書寫幾乎離不開原鄉金門題材,2009年陳長慶大病一場,挨過初始的頹喪,十餘年來,陳長慶展現驚人的意志力,不僅成功對抗病魔,也用他持續轉動不停的筆,為自己的文學生命添磚加瓦,延續對原鄉土地的熱愛之外,更演繹出動人的篇章,刻劃屬於金門人的精彩。
《烏番叔》原文曾於2017年11月23日起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連載,翌年獲金門縣文化局獎助出版。因故事逼真、情節動人,深獲讀者好評及文學界肯定;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前院長陳益源博士,也曾邀請陳長慶以《烏番叔》為題,為金大學生作專題演講。擔任電影製作人的金門子弟文捷有鑑於此,決定親自領軍監製,帶領長駐金門蹲點的導演鄭海伯、編劇黃怡珩、企劃謝奕柔等人,共同把《烏番叔》改編成電影。該企劃案由「出發文創有限公司」向文化部提出申請,並獲得文化部110年國產電影片企劃及劇本開發補助。
今年度因國內文創產業蓬勃發展,遞案作品件數激增,文化部特別聘請知名導演王小棣、電影監製葉如芬、美商發行公司總經理余卜康、編劇何昕明、蔡國榮和專欄作家馬欣等專家擔任評審。在激烈的競爭下,最後僅評選出24件,陳長慶的《烏番叔》能獲得諸評審青睞而入選,可說相當難得。由此也可以證明以金門為題材書寫的故事、創作的文學作品,已受到國內藝文界的重視與肯定。
監製文捷在讀完陳長慶的《烏番叔》後深受感動,他說陳長慶講述金門人出洋的艱辛與血淚,考據完善、情感真實,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感受到身邊長輩刻苦守護家園、等候丈夫與兒子的堅毅,以及金門人在政權更替中必須離鄉背井、以求生存的無奈和太多分隔兩地以致他鄉變故鄉、落葉歸不了根的悲哀,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金門故事,也是他決定要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與觀眾共賞的最大原由。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能讓觀眾回溯金門悠久的移民歷史,也回顧那些墨守家園、卻從未被訴說的島民的辛酸史。
陳長慶說,彼時島鄉因地瘠人貧,有些鄉親不得不承受「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的悲慘命運,遠到南洋謀生。即使事業有成、衣錦還鄉,興建「番仔樓」榮耀鄉里者有之;但看到的似乎只是他們光鮮亮麗、耀眼奪目的一面,他們在異鄉艱辛的奮鬥過程則鮮少人知。而一事無成、窮途潦倒,老死他鄉者亦不在少數;但縱使是死者的至親好友也沒人願意提起,因為深恐有失他們的顏面。
陳長慶又說,雖然婦女跟兵仔跑的案例在彼時的金門屢見不鮮,可是春枝的行徑則教人無法認同。因為她自小和烏番叔一起長大,兩人又是新婦仔「做大人」,夫妻的感情也沒話講;烏番叔落番後寄給她的生活費也不在少數,衣食可說無虞。而且她也利用他寄回的錢,開了一間小舖兼洗衣,賺了不少錢。如果以傳統的婦道而言,春枝理應先以歷年來的儲蓄修葺古厝,倚門等待烏番叔衣錦還鄉,而不是如同村人所說的:「春枝放田園、放厝宅、放祖公,綴營長仔走,誠無良心喔!」這就是烏番叔心中的疼痛和無奈。
文捷最後表示,有感於太多影視作品來到金門拍攝,只拍到金門的風景,並沒有將金門的庶民生活、民情風俗、歷史及文化意涵融入其中,做更完善的發揮,殊為可惜。他們團隊希望透過《烏番叔》的改編,能讓金門的原創精神,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相信必能感動所有的鄉親和觀眾,也希望未來能與金門在地的作家有更密切的合作,包括其他系列故事甚至是電影原創音樂……等等,真正向外輸出金門的文創能量,弘揚小島人民獨特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