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首次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 傳承金門匠藝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綜合報導。
點閱率:1,607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啟動「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主辦單位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啟動「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主辦單位提供)

參與的學員合照留念。(主辦單位提供)

參與的學員合照留念。(主辦單位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認定金門匠師莊西勢為「土水修造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翁水千為「大木作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在針對兩位匠師的作品等進行嚴謹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其匠藝成就,並在金門啟動「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二項傳習課程時數分別規劃為320小時的學科與術科操作課程,報名參加者均為具有相關工作經驗者,還有臺灣本島跨海來金學習者。這是國內首次以技術保存者為主的傳習課程,希冀以實作的傳習課程,發揚金門的保存技術,也為金門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永續發展踏出了一大步。
金門素以傳統聚落與建築的完整保存而令世人印象深刻,而保存的關鍵是以匠師及其匠藝為核心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認定金門匠師莊西勢為「土水修造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翁水千為「大木作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並將兩位匠師的匠藝養成過程、空間布局能力、地方禁忌掌握、材料與工具應用、作品等進行嚴謹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其匠藝成就。
這兩位被認定為國家級的「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一位是出生於西浦頭的莊西勢(1937-),人稱「西師」,擅長尺寸規劃、砌牆鋪地、抹壁蓋瓦、作脊等土水、瓦作技術,專司宮廟、祠堂及一般傳統民宅。一位是出生於盤山頂堡的翁水千(1937-),人稱「千師」、「千仔」,專精於宗祠、宮廟、傳統宅第之大木匠師,兼做小木作,對於空間規劃設計及寸白禁忌尤為熟稔。他們的執業生涯,緊扣著20世紀中葉以降金門政治經濟環境背景,兩位的生命紀實與匠藝成果,可謂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史的縮影。
然而,昔日以師徒制為主的技藝傳習環境不存,金門地區學校教育也尚未能銜接,保存技術的傳習其實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有鑑於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啟動「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希冀以實作的傳習課程,發揚金門的保存技術。
這是國內首次以技術保存者為主的傳習課程。本計畫由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劉華嶽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社學院院長江柏煒共同主持,除邀請莊西勢、翁水千授課指導外,執行團隊還包括莊水盛、陳榮文、李榮利、李錫福、詹智匡、陳成基等熟悉傳統建築營造、地方文史的工作者。二項傳習課程時數分別規劃為320小時,包括共同學科課程為20小時及術科實作300小時;換言之,每一個工項的學員須接受320個小時的學科與術科操作課程。整個傳習時間自2月中旬至6月底。經過開放報名,本次傳習計畫共招收了土水作共10名學員(男9名、女1名)、大木作共9名學員(男7名、女2名),報名資格均為具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其中還有5位是由臺灣本島跨海來金學習者。在開訓的兩週內,學員均有很強的企圖心,也會報考文資局所舉辦的傳統匠師考試。
文化部文資局傳藝民俗組林旭彥組長、保存技術科藍素華科長等,特別於2月18日至19日抵金訪視,除了訪視莊水盛、李錫福、陳榮文等匠師且赴傳習現場為學員打氣勉勵外,也深入地和金門縣文化局局長許績鑫交換匠藝傳習與人才培訓的意見,並提出讓文資或傳統建築修復過程得以成為觀光體驗場域的構想,得到許績鑫局長正面的回應。同時,林旭彥組長感謝金門縣文化局對傳習課程的支持,並肯定劉華嶽、江柏煒教授的整體規劃。他特別強調,希望讓有意從事傳統匠師工作的學員替自己加值,讓臺灣的職人精神得以受到社會肯定,同時傳統工匠也能具體提升實質的收入,精進保存修復品質。在本次傳習中,一方面以金門傳統建築的現場來做為實作的場域(北山傳統民宅),一方面則媒介了學員與金門傳統建築營造廠的工作機會,落實「以工代訓」的精神。這樣的模式,凸顯了金門的傳統建築修復體系產業化的潛力。
許績鑫強調,金門文化園區的空間將積極推動作為長期人才培訓與展示、典藏金門匠藝的動態博物館;文化局將持續重視保存技術傳習,認為唯有保存技術的永續發展,金門傳統建築的維護才會長久,未來會更積極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相關經費與資源,讓金門的傳統建築營造成為地區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在提升匠師社會地位方面,許績鑫研擬將於「古蹟日」活動中頒發榮譽獎給地區傳統匠師的作法,以表彰其貢獻;此外,擬於六月份傳習課程成果的「上樑典禮」邀請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來主持。
在這兩天的行程中,一行人來到沙美張文帝洋樓修復現場訪視,實際了解修復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並研討未來經營管理的相關課題。由於張文帝洋樓的空間有限,未來人才培訓基地的定位將重新規劃,洋樓則成為多功能研習教室與展示的公共使用。文化資產局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系統性的傳習計畫,並以實際的場域(傳統建築的修復案場)為操作環境,讓學員得以接受完整且實務性的課程,並媒合就業機會,其實是一種可長可久的機制。金門首次的傳習課程,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永續發展踏出了一大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