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董允耀洋樓 楊鎮浯主持工程動土儀式

古崗董允耀洋樓修復工程開工動土。(許峻魁攝)

董允耀洋樓全貌。(古崗社區提供)
由文化部文資局與縣府共投入4500萬預算進行修復的「董允耀洋樓」,縣長楊鎮浯昨(13)日主持修復工程動土儀式。楊鎮浯特別感謝董允耀後代無私奉獻,於2020年時把洋樓產權全數捐與縣府,讓修復工程可以順利展開;同時也感謝修復團隊許多有益的建言與社區鄉親的共同參與,相信等到完工之後,一定能成為古崗另一新亮點。
董允耀洋樓修復工程動土儀式於昨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縣長楊鎮浯、金城鎮長李誠智、議員董森堡、石永城、李應文、金城鎮代表會主席陳天成、副主席蘇碧浯、代表陳子芸、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林孫全以及董氏宗親等人與會,一起祈求開工順利。
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為印度尼西亞華僑董允耀寄款回鄉興建,是古崗一帶最壯觀的洋樓,除洋樓主棟外,亦包含迴向等多個附屬建築。該洋樓為金門僑匯建築最盛時期的洋樓建築代表,結合南洋風格之裝飾,構法、石作磚造、拼花、正立面十分精良接縫密致,彰顯了最高水準之營建技術,其配置格局與構工堪稱具地區建築史代表性,因規模宏大,整體保存具相當之再利用價值。
洋樓是董允耀於1933年返鄉時聘請在地匠師董天乞、董天補起建,反映僑鄉時代的重要建築作品。縣府於2015年指定成縣定古蹟,而2020年時所有權人董賽姍、董倫威贈予金門縣政府。
楊鎮浯表示,董允耀洋樓的修復,要特別感謝董允耀後代及所有權人無私將產權捐獻給金門縣府,修復過程中不只是公部門與產權所有人及代管人,古崗社區與董氏宗親也積極參與,是整體社會力的展現,他很開心看到社會的凝聚,也見到民眾對文資修復的重視。
楊鎮浯說,他要求相關單位一定要用嚴格標準進行修復,不僅是工程,後續的維護管理等都要好好規劃,導入各界意見,因為修復只是過程,整體社會力展現才能有好的成果,也是最終運營的關鍵。此外他並感謝所有參與者,同時要文化局同仁積極的開放對話,導入社會參與,並且做好匠師培養工作。
同為古崗居民的議員董森堡說,董允耀生前致富返鄉,除了興建董允耀洋樓外,捐資興學,有許多讓大家感動的事蹟。他更認為此次的修復可做為未來金門洋樓修復的典範,並企盼董允耀洋樓修復完工後,能成為金門西南邊最閃耀的亮點。
董允耀洋樓為三凹壽洋樓帶後落併前迴向,屋頂為閩式紅瓦歇山屋頂,屋頂明間山頭中央飾有董允耀印尼名的英文拼音「Tang Oen Yauw」,下方飾有椰子樹,兩側為大象圖案以及幾何圖案之泥塑,山頭的左右兩旁飾有動物圖騰;二樓次間外牆窗四周飾以洋式窗帘,外牆飾有許多動物與幾何圖案。二樓明間外廊欄杆飾有老鷹兩旁飛馬,兩側有鳥獸風景圖騰裝飾,外廊以防禦性強之鑄鐵窗區隔。
洋樓曾被國軍占領使用,1970年曾進駐海龍部隊,一樓大門左右兩側牆飾有海龍字樣與圖樣,上方有兩扇扇形通氣窗,扶手欄杆飾有人物及植物圖騰,一樓外廊側面用紅磚堆疊弧拱圈外抹灰。該洋樓面闊三間,立有方形磚柱再成外廊凹壽之形式;後落由過水連接,兩側入口到後落基座抬高與主屋內相同。外牆砌體材料,石材、清水磚與粉刷之運用圓熟,立面語彙豐富。營建之期,因金門地區常見盜賊,故處處可見防禦系統之巧思,如大門增設輪錢門、銃眼等均為重要防禦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