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侯墓地開挖案 專案小組:不具備文資價值

日前興寧侯楊氏族人墓撿骨移靈開挖案引發關注及討論,金門縣文化局邀集董森堡議員及董楊宗親會代表、文資委員等相關人員至墓地現場辦理勘查。(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日前,位於山前的興寧侯楊氏族人墓撿骨移靈開挖案引發民眾關注及討論,金門縣文化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等規定於4月14日先要求停工,並於4月15日即為必要帆布覆蓋及架設監視器後組成專案小組,同時於4月18日上午邀集金門縣議會董森堡議員及董楊宗親會代表、文資委員等相關人員至墓地現場辦理勘查,以釐清事件發生過程及後續處理方式。
經充分溝通與討論,小組決議該案並不具備文資價值,惟後續如再挖掘,將另案委請相關專業團隊進行調查研究、記錄等,至於墓碑及墓內物品,將俟董楊宗親會討論決議及民間習俗請示後,朝向寄贈縣內歷史民俗博物館保存方向辦理。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根據楊志文、羅元信等人的研究與考證,興寧侯並非墓碑上所載的楊康,而是另有其人。若根據董楊宗親會的文獻資料,「明末興寧侯楊康曾於金門任官,嗣奉他調,某年倭寇侵擾浯島,其夫人及二子等遭到殺害,嗣奉聖上矜恤有加,欽賜御葬於山前鄉。」是以,相關歷史資料尚待進一步探究考證。
至於墓地開挖過程,係二年多前,董楊宗親會根據耆老的約略指認下,在一片覆土的停車場上,推估為楊康夫人及其子嗣的墓地,遂經傳統文化及民間習俗請示後開挖。取開上方紅土後,碰到石灰層即以人工方式開挖。終在墓碑後方10餘公尺找到二座墓室,其中僅有一座有一段腿部骨骸,一座為空穴。墓室中並無陪葬品。墓穴上方的土層中則有一些瓷盤。但這些瓷盤是否與墓葬有關,仍有待考證。
董森堡議員表示,此墓如經考證係興寧侯及其夫人之墓,應有其歷史重要意義,且其墓制形式應委由專業團隊加以記錄,以利建立對於明代(或清代)早期的墓葬形式、墓塋構造、墓室材料等資料的了解,而墓碑及墓內瓷盤,也建議寄贈縣內歷史民俗博物館保存典藏陳展。
董楊宗親會也說明,這塊墓地依宗親會文獻記載,係楊康將墓地委由宗親代管。前幾年宗親會決議墓地於奉安後興建董楊會館,頂樓為楊康夫人及其子嗣進主,作為紀念館。由於墓地乃經傳統文化及民間習俗請示後才進行開挖,因此,此次討論開挖過程發現的瓷盤及墓碑擬寄贈歷史民俗博物館保存典藏一事,董水輪理事長表示,仍應經宗親會討論決議並再經民間習俗請示同意後辦理。
文化局表示,本案經專案小組及相關人員討論後決議,由於該墓墓碑所示墓主興寧侯及一品夫人等歷史資料尚待進一步探究考證,但基於對於文化資產的重視,且考量有關明代(或清代)早期的墓葬形式、墓塋構造、墓室材料等,過去資料與研究極為有限,如能藉此進行記錄,可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因此,該案後續墓地如再挖掘,將專案委請專業團隊進行調查研究、記錄。至於墓碑及墓內物品,將俟董楊宗親會討論決議及民間習俗請示後,再決定放置於新落成之董楊會館頂樓紀念館或寄贈縣內歷史民俗博物館保存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