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管處保育研究成果 5/19線上發表

發布日期:
記者: 陳冠霖/綜合報導。
點閱率:1,609
字型大小:
金門國家公園植群多樣性調查,圖為裸岩環境季節性濕生植被。(金管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植群多樣性調查,圖為裸岩環境季節性濕生植被。(金管處提供)

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在咕力岸發現水獺蹤跡。(金管處提供)

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在咕力岸發現水獺蹤跡。(金管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圖為與蹼趾壁虎親緣關係相近的梅氏壁虎。(金管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圖為與蹼趾壁虎親緣關係相近的梅氏壁虎。(金管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護金門地區資源及環境永續與發展,每年辦理保育成果發表,由研究團隊分享調查成果,促進各項保育調查資源的運用及交流,同時也向社會大眾分享金門多樣的資源特色。
金管處長鄭瑞昌表示,因應近期疫情發展,本次「金門國家公園110年度保育研究成果」將在5月19日上午9點半,於「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YouTube頻道舉辦線上發表會,歡迎民眾一同參與,並可與專家學者進行即時交流。
金管處指出,本次發表之保育研究成果共有六項主題分別是:國立臺灣大學丁宗蘇教授「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2\3)」、臺北市立動物園張廖年鴻博士「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2\3)」、國立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印尼群島(2\3)」、國立東華大學楊懿如教授「金門國家公園兩棲爬行動物調查(2\2)」、國立嘉義大學呂長澤助理教授「金門國家公園植群多樣性調查(2\2)」及國立成功大學劉益昌教授「金門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及南島民族形成與擴張調查(2\2)」。上述研究成果完整報告皆公開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保育研究—保育成果報告項下,供民眾下載參閱。
一、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研究發現金門鸕鶿南遷北返的路徑主要為內陸線至渤海灣,渤海灣北側的魚塭及黃河出海口的灘地等水域環境,為東亞遷徙鸕鶿族群在遷徙過程中的重要中繼站。根據鸕鶿的覓食行為、捕食魚種和活動之範圍,對金門淡水湖庫、水產養殖及近海漁業影響程度不大。鸕鶿傍晚返回慈湖夜棲地時間與路徑自2019年起,鸕鶿主要從湖下一營區和南山蚵管哨間飛回慈湖夜棲地。
二、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採樣調查發現海邊樣點的排遺數量較往年穩定,推論今年水獺往海邊活動較為頻繁,但需要淡水洗去身體的鹽分,說明淡水環境對於歐亞水獺有其重要性。從108年至110年棲地狀況比較得知,雖然主要湖庫乾枯缺水,但如果通往其他湖庫、水塘或海邊的河道是暢通的,水獺仍會在附近活動,待水量恢復穩定後回到原棲地棲息。
三、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南渡印尼群島的金門人,把握了印尼各地與新加坡的貿易機遇,以「九八行」的貿易機制,成就了東南亞區域貿易的繁盛發展。這些傑出的金門商人不僅為自己創造了豐厚的財富,也成就了新加坡轉口貿易中心的世界地位。
四、金門國家公園兩棲爬行動物調查:109年調查時所記錄到蹼趾壁虎為台灣新紀錄之物種,為了更進一步確認,透過粒線體DNA鑑定,確認其為蹼趾壁虎親緣關係相近的梅氏壁虎。另外,過去金門地區被認為是北草蜥之物種,今年利用粒線體DNA鑑定,重新確認為蓬萊草蜥。調查結果顯示,金門國家公園區域內共記錄17科23種兩棲爬行動物,顯示金門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生態豐富。
五、金門國家公園植群多樣性調查:天然植被建議維持植被現狀,自然演替更新;人工植被主要為木麻黃造林與濕地松造林,木麻黃更新不佳,致使林木逐年老化,濕地松則因近年來受松材線蟲危害,建議死亡的林隙補植原生樹種。研究中也收集了濱海植被、低地平原濕地植被與裸岩植被等三個特色植群分布、環境特色、特色物種等,並設計成環境教育教案。
六、金門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及南島民族形成與擴張成果:本次計畫調查之試掘有三處,分別為復國墩、青岐及青嶼三個遺址,尤以青岐遺址出土豐富遺物,包含史前夾砂陶、少量石器,及幾何印紋硬陶,另可見不少歷史時期遺物—硬陶、瓷器。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