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有森意」講座 認識金門植物與應用

金門植物園「有森意」友善環境系列講座邀請來喜樓-莊苑清老師以「金門的綠色寶藏」進行分享,帶領學員認識金門野菊、小麥,並用以製作麥芽糖或饅頭及茶飲,同時指導大家如何選用植物妝點居家,藉以提升生活質感和環境素養。(陳麗妤攝)

金門植物園「有森意」友善環境系列講座邀請來喜樓-莊苑清老師以「金門的綠色寶藏」進行分享,帶領學員認識金門野菊、小麥,並用以製作麥芽糖或饅頭及茶飲,同時指導大家如何選用植物妝點居家,藉以提升生活質感和環境素養。(陳麗妤攝)
你知道金門野菊還能拿來製作麥芽糖或饅頭及茶飲嗎?金門植物園「有森意」友善環境系列講座邀請來喜樓-莊苑清老師以「金門的綠色寶藏」進行分享,除了金門常見原生植物之運用,例如以烏桕木材製作陀螺等,也介紹麥芽糖製作、堅果菊花饅頭、野菊餅乾、野菊茶等,並指導大家在生活中如何選用天然食材作為食物原料,以及用植物妝點居家,提升生活質感和環境素養。
林務所所轄金門植物園,為地區環境教育場域之一,今年度「有森意」友善環境行動系列講座陸續登場,4月邀請蔡宜宸分享「分享一杯綠意盎然–馬克杯運用種植酒瓶蘭案例分享」,5月28、29日也規劃「環保行動」及「金門植物應用」講座。其中,5月29日邀請金門來喜樓-莊苑清老師現身分享,介紹金門植物的應用方式,並以金門野菊為範例,親身教導民眾如何「玩」金門植物。
鑑於植物與人們的食衣住行息息相關,絕大部份的人對植物之認識較侷限於食用或種植觀賞有關。莊苑清老師於活動中,以「金門的綠色寶藏」為題,帶與會24位學員認識金門常見原生植物,以其自身之價值及在生活中的多元運用。例如眾所周知以烏桕製作的陀螺,可是陀螺中的上等品等,以及白千層及茶樹可以用來提煉精油等。會中共介紹2種金門常見植物,說明人們除了將植物作為食物來源外也有其他特殊和絕妙用途,包括,像相思樹、九芎是良好的薪材,小葉桑則是蘭嶼拼板舟的木釘原料,也讓現場許多學員都大感驚奇。
活動現場除了解說植物之妙用外,莊苑清老師也將運用金門野菊、小麥等調製之食材搬到會場,說明以金門小麥,經過浸泡麥子、孵芽、煮糯米、混合、發酵、加熱等產製麥芽糖之複雜製作過程。另外,分享自己以金門野菊為原料所製作的堅果菊花饅頭、藍莓菊花饅頭、野菊餅乾及各類野菊茶。並進一步指導民眾如何泡製茶飲和如何品茶,同時鉅細靡遺地提點製作小撇步,讓學員了解如何將會苦的野菊總苞變化成美食中的另一道美味,所有人讚不絕口,也見證小麥和野菊的應用。
最後,莊苑清老師也不吝於分享植物應用的各種知識,以及引領大家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植物裝飾居家環境、選用較天然的食材作為食物原料,提升生活質感,以及提升環境覺知及素養,並在生活中嘗試帶領小孩從小學習透過觀察的方式認識環境、友善環境。
精彩實用分享讓學員收穫滿滿,雖然因應防疫必須配合消毒、量體溫並且全程佩戴口罩,但從當天學員的眼神與回饋依舊能窺見一斑。金門植物園陸續推出「有森意」友善環境系列講座,報名資訊將公告於植物園粉絲專頁和林務所網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持續鎖定並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