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福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積木模型展 機場藝文走廊展出

「斗與拱的對話」2022李錫福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積木模型展,現正於機場藝文走廊精彩展出。(林靈攝)

「斗與拱的對話」2022李錫福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積木模型展,現正於機場藝文走廊精彩展出。(林靈攝)
金門航空站藝文走廊現正展出「斗與拱的對話」2022李錫福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積木模型展,此次展出近20件作品,展期至七月三十一日止,歡迎地區民眾踴躍前往觀展。
李錫福,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1980年自復興商工肄業,師承父親李換生木雕技藝迄今,於1991年至2016年間多次參與金門美術家聯展,現任金門縣美術學會副總幹事、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特別解說員、金門縣領團協會理事、紅瓦厝文史工作室召集人、魯班工坊負責人。
斗拱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亦是傳統木結構建築最具特色的部件,李錫福解釋,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為拱,而在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而他此次展出作品之前期籌備約莫耗費兩年餘,每件作品均以實物縮小成10比1之比例製成,且全數作品均可拆解、組裝,故以積木模型為題,策劃此次展覽。
蟄伏三年,再次推出個展的李錫福說明,此次展出共計近20件作品,其中包含山西佛光寺、山西應縣木塔、山西南禪寺、興隆寺、故宮等中國傳統斗拱木結構建築構件;李錫福說,唐朝斗拱較為簡潔大方、宏偉雄壯,清朝時期的斗拱則較為細緻複雜,其中「山西佛光寺轉角柱頭」該件作品,李錫福說他組裝了兩次、放棄了兩次,直至第三次終於將其組裝完成。
集中國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於一身的梁思成曾說:「斗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飾之於希臘羅馬建築;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之變化。」李錫福以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為題,紀錄與再現先民在大木結構的承力與工法智慧結晶之作,為無生命的木頭挹注了無限的生命力;重複交疊,變化萬千,承上啟下的斗拱,在李錫福的手中,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建築與技術,也映現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社會風尚及文化意識的改變。
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國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匠師李錫福以巧奪天工的木作手藝,一手打造出有顏值、有風采、有韻味的中國傳統木結構斗拱積木模型展,該展現正於金門航空站藝文走廊精彩展出,展期至七月三十一日止,歡迎民眾前往參觀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