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名人書坊講座 李偉文金大開講「AI時代的學習與競爭力」

金門縣文化局與金門大學合作辦理的「打開名人書坊」第二場演講活動,昨邀請有多重身分的作家李偉文主講「AI時代的學習與競爭力」。(翁維智攝)

金門縣文化局與金門大學合作辦理的「打開名人書坊」第二場演講活動,昨邀請有多重身分的作家李偉文主講「AI時代的學習與競爭力」。(翁維智攝)
金門縣文化局與金門大學合作辦理的「打開名人書坊」第二場演講活動,昨邀請有多重身分的作家李偉文主講「AI時代的學習與競爭力」,從「不務正業」談到自己的「斜槓人生」,李偉文說,他這一輩子最在乎的事其實是慈悲和智慧,而藉著不斷的學習和分享,以及AI時代的來臨,他也希望能協助孩子找到內心最核心的價值。
這場講座昨日下午2時至4時在金門大學圖資大樓陳開蓉會議廳開講,由文化局圖資科科長李海瀅主持開場,因應疫情需要,講座除了透過直播分享,更吸引近百位民眾及金大學生冒著疫情風險到場聆聽李偉文的精彩演講。談到自己不務正業之跨領域參與,李偉文說,邇來興起「斜槓」(同時有多重職業與身分)流行語,他其實早就「超前部署」,除了牙醫門診這個正職,他還主持廣播與電視,從事寫作(每月約20多篇),辦理演講(2008至2017年,每年平均220場),擔任評審、活動,持續閱讀(每月期刊20多本、書籍10多本),在有限時間內做無限事情,簡直就是「時間管理大師」。
但他也認為,在進行「斜槓人生」的過程中,可以學習眾多知識,當然,這也僅是表象,主要是教孩子因應AI瞬息萬變之時代,除了選擇安身立命的職業外,也要尋覓出值得吾人做一輩子的志業。
而提及演講主題「AI時代的學習與競爭力」,李偉文說,AI可以贏過人類棋王、可以翻譯、作詞、作曲、寫詩、即時新聞……只要有規則、有一定模式之工作,AI皆比人類強,未來的工作不是很高端(AI做不到),就是很低端(AI不屑做),進入「大者恆大」態勢(馬太效應),但他希望聽眾思忖:有什麼是AI做不到的事?面對AI時代,如何在規模可變與不可變之間,擁有高階的競爭力?他表示,未來競爭力是:願意理解人的需求(問題)獲得他們的信任,用想像力把相關的AI與專家組織起來,以解決問題。
李偉文也說,在AI時代下,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須隨時做好萬全準備,迅速調整、校正自我,在大數據混亂訊息裡做正確決斷,並學習適應新環境之技能,不要成為事情發生都不知道的人。另外,李偉文也鼓勵大家,以「自發、互動、共好」等正向人生態度面對未來,藉由自主行動、溝通協調,參與社會的終身學習,並對人生有熱情、面對問題能去解決。
話鋒一轉,李偉文也提到國民教育的歷史任務、12年國教課程綱要及升學考試命題之蛻變,教育孩子盡全力後的失敗,比輕鬆成功的經驗還來得寶貴,別太注重「對」,不用執著最完美,否則容易澆熄好奇與探索的熱情。他也教導聽眾如何帶領子女有效閱讀:首先,從閱讀素材中,自我分享其中二至三個重點。再者,對於剛分享的素材,提出二到三個問題。最後,就素材裡的內容,提出自己迥異觀點。另外,鼓勵孩童充滿好奇心與探索,看新聞學思考,除了獲得訊息外,以增進議題了解之深度,訓練思考與獨立判斷的思辨能力。
此外,在3C產品症候群下,李偉文表示,網路如鴉片,很好用,但須注意閱讀紙本書與網路閱讀搜尋內容之異同、網路閱讀的優點與缺點及閱讀的專注、吸收與思考深度的差異,並善用碼表計時器來建立時間觀念與估計時間,以有效管理時間。
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1961年出生的李偉文集多元身分於一身,他除了是生物學作家、環保志工,也是牙醫師,曾任湯城牙醫診所醫師、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理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公共電視/中華電視公司董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污染防制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品質諮詢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諮詢委員、內政部國土資源組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召集委員、教育部永續教育組委員、經濟部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審議委員、外交部非政府組織(NGO)委員會諮詢委員、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行動計畫諮詢委員、臺北市公共藝術節執行小組委員、臺北縣環境教育輔導小組委員。
李偉文筆耕不輟十餘年,領域多變、著作等身,其中《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榮獲臺北市立圖書館、國語日報、民生報合辦第46梯次「好書大家讀」獎。1994年,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等同道共同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圈護荒地、保存物種,推廣自然生態保育並協助政府保育水土,享譽環保圈與公益界。
文化局表示,「打開名人書坊」系列演講活動主要是邀請知名大師和作家,讓金門鄉親有機會一睹大師風采。預告第三場講師為美食生活家葉怡蘭,主講時間訂於111年9月17日,主題為「認真當下~談品味、風格與生活美學」;第四場演講時間訂在111年12月3日,講師為風靡海內外的卡內基訓練講師黑幼龍,主題是「卡內基的金科玉律」。每場講座詳細內容與報名資訊,將於辦理前發佈於金門日報及各大媒體上,並請持續關注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公共圖書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