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師傳習瓦作及大木作 19位學員結業

金門縣長楊鎮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為莊西勢、翁水千、李清海、莊水盛、陳榮文頒發感謝狀。(文化局提供)
金門啟動「文化資產修復產業生態系」的活絡發展!晚近20年來,由於金門傳統建築保存技術的流失與匠藝人才的斷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年與金門縣文化局共同推動「土水(瓦作)技術保存者莊西勢、大木作技術保存者翁水千傳習計畫」,由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劉華嶽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社學院江柏煒院長共同主持,除邀請人間國寶莊西勢、翁水千授課指導外,也敦聘莊水盛、陳榮文二位匠師協同教學。
這項計畫是一個跨域整合的計畫,除了保存技術的傳習之外,也以金門古寧頭北山的一座頹屋做為技藝練習的場域,讓技術傳承、人才培育、頹屋整理、文資教育等多元價值被呈現出來。
7月16日上午,匠藝傳習計畫結業典禮於「古寧頭北山修復基地」舉行,除上述匠師外,也邀請地區富有聲望的師傅們齊聚一堂,包括李清海、梁瑤望、李胡年、李錫福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鄭瑞昌處長也共同觀禮。
典禮首先由金門縣長楊鎮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為莊西勢、翁水千、李清海、莊水盛、陳榮文頒發感謝狀,感謝各位匠師無私傳授其畢生技藝,同時也頒發19位學員的結業證書。陳濟民局長表示,金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條件,應朝向活絡「文化資產修復產業生態系」的目標邁進,從材料的生產(如蚵殼灰的灰窯)、人才培育(匠藝傳習)到舞台發揮(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的復育活絡,可以帶動地區文化產業的跨域整合價值,也能成為臺灣文資保存的一種新典範。
文資局陳濟民局長高度肯定金門文化資產活化利用的成果,也感謝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的投入,累積了相當好的修復成果及經營管理案例。
楊鎮浯縣長致詞時,呼應陳局長的政策宣示,提到金門的文化資產是地方重要資源,三大面向缺一不可,文化資產的掌握、人才及產業的培育、有機經營管理。也就是,文化資產必須從點擴及到文化路徑、進而帶動面的有機活化,建物修復再利用不應只是一個單獨的「文化光點」存在,還需媒合地方創生的力量將其串聯成「文化光圈」。
本次金門匠藝傳習計畫的成果豐富,課程從2月中旬至6月底(2月11日至6月26日),總計19位學員參與,分別為大木作工項9位(男7名、女2名)、土水作工項10位(男9名、女1名),總共完成了320個小時的學科與術科操作課程(學科20小時、術科300小時),兩項工項均以莊西勢的土水保存技術、翁水千的大木保存技術為核心內容,前者訓練課程為傳統漢式建築地坪、牆身的修復,以及屋面作脊技術等;後者則為大木作構件修復、組裝、仿作等工項,以及宗祠為主的空間規劃、落篙技術、寸白禁忌等知識內容及操作。在古寧頭北山居民所提供的頹屋作為實習場域,讓匠師與學員得以在現場實際操作,更能理解保存技術的各種真實狀況。
不但如此,其中16位學員中報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匠師資格考試」,其中13位通過學科測驗,進而參加術科測驗後,有6位通過,取得傳匠資格,分別:李錫福(大木作)、游漢威(大木作)、鄭文玲(小木作)、陳成基(土水)、黃延南(土水)、王水添(瓦作)。整體學科通過率81%,術科通過率46%,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