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社區生活的準備 學員分享自立生活經驗

金門縣康復之友協會等單位辦理「我到社區生活的準備」CRPD工作坊。(主辦單位提供)
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及金門縣康復之友協會、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近日辦理「我到社區生活的準備」CRPD工作坊,宣導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9條「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合」的精神與內涵,藉由康協與瑪利亞實務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共同探索身心障礙者從全日型機構轉銜到社區生活的融合調適,應如何準備和規劃,共有20名社福團體之專業人員蒞臨參與。
現場邀請社區居住方案的服務使用者,康協的小芬與瑪利亞的阿華分享心得。阿華幼年在金門成長,之後被轉銜到台中市的瑪利亞附設霧峰教養家園,這是全日型的住宿機構,13年前,瑪利亞基金會開始發展社區居住方案的服務,林網市主任詢問她想不想搬出去?阿華表示想出去住,而且想工作賺錢和唸書,在瑪利亞專業團隊的支持下,阿華的生命開始多姿多采。她學會搭公車、買東西、煮飯,和住在一起的同伴討論去哪裡聚餐、去哪裡玩,還成為宅急便的正式員工,至今穩定工作12年了。即使生活豐富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塊拼圖—金門老家,她總是掛在心上,每年回來探視住在機構的家人,包紅包、送禮物表達心意。這次應社區居住聯盟的邀請擔任分享者,金門的女兒回來了!帶著自立生活的成果,無價的人生經驗回來,能自信的站在鄉親面前侃侃而談,是阿華生命中值得喝采的一天!
主辦單位表示,心智障礙青年跟一般成人一樣,長大了就需要有自立生活的規劃,包括獨居、與人共租屋居住、或居住在社福單位的房舍等。在台灣約90%的心智障礙成人是住在家裡,其餘主要是住在啟智機構中,以全日型機構為主,約一萬多人;2004年開始發展社區居住方案,是響應自主決策的人權,讓智能障礙者有較為正常化且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建置不易,目前方案數量不多,僅服務約600人,是亟待政府和民間推廣的福利服務方案,讓心智障礙朋友的家庭因為有多元選擇而安心與放心。
本次活動為衛福部社家署委託辦理,為落實CRPD身心障礙人權公約第19條精神,以專業人員及服務使用者(或支持者)工作坊方式培力身障機構轉銜提供社區居住服務,以提升身障機構專業人員之專業知能,並思考機構轉銜提供社區居住服務之可能性。
金門康復之友協會自民國109年辦理社區居住溫心家,提供6位身心障礙者居住與生活,這是金門的第一個家,未來希望能持續開辦,讓身障者可以跟您我一樣住在社區裡,像小芬和阿華一樣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本工作坊融合理念與實務,期盼能凝聚社福界推動社區居住與生活服務的共識,支持並陪伴障礙者邁向自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