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師翁水千莊西勢新書發表 古厝中匠藝及音樂優雅交融

文化部認定重要技術保存者翁水千、莊西勢昨日舉行新書發表暨匠師感恩音樂茶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副縣長李增財、文化局長許績鑫等人出席。(李增汪攝)

匠藝新書發表會與水頭古厝音樂交會,更添藝術氣息。(李增汪攝)
今年的「全國古蹟日」活動,金門昨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在水頭的傳統古厝裡,一場結合了音樂、匠藝的新書發表會,通過學術研究的出版,向匠師致敬。
這次新發表的兩本書,是關於金門兩位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認定為大木作重要技術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的翁水千、土水修造(瓦作)重要技術保存者的莊西勢之成就,闡述了他們的習藝過程、匠藝特色、作品風格等,也頌揚他們終身執著地投入傳統建築修復工作,且不斷精進技藝的職人精神。
這兩本書是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出版,作者是對金門建築文化有著深厚理解的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江柏煒院長。他花了近10年的時間,向翁水千、莊西勢兩位師傅學習,並以2年的時間來寫作,內容深入淺出且圖文並茂。除了詳實地記錄了匠師的傑出技藝外,也採擷他們的許多執業生涯的小故事。
其中,翁水千在八二三砲戰之後,一方面協助古寧頭許多建築物的修復,一方面在「單打雙不打」年代利用躲在防空洞的時間,在幽暗的環境中一字一字地抄寫叔公翁德定的寸白簿,結合古寧頭實際的修繕工作,逐步累積成為一代名師。莒光樓的屋頂在1970年代整修,也是翁水千的傑作。
莊西勢則是金門地區大家公認的土水大師,別人做不起來的工程,交給他就會順利完成。瓊林的保護廟本來由臺灣的師傅得標,但做到一半,不識地方的規矩,廟方只好委託莊西勢師傅接手,最終得以順利竣工。莊西勢所做的屋頂,堅固耐用,不會漏水,品質保證。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特別跨海前來金門參加這場活動,以表達對金門匠藝的重視,也向兩位重要技術保存者及金門的眾多匠師致敬。陳局長指出,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厚度,其實就展現於文化資產的豐厚性與多樣性上。結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一方面可以提升修復品質、落實人才培育,一方面更可以建構地方文化產業,讓傳統匠藝在各地擴大能量,並且生生不息。這就是一種「文化資產修復生態系」的復興,更是文資型的地方創生的一種路徑。
陳濟民表示,全國登錄為古蹟和歷史建築有2700處,這些文化資產保存要修護的相當多,但面臨匠師人才嚴重斷層,因此,文資局研擬修護技術做檢定分級、匠師薪資參考基準等,並和金門縣政府和文化局討論,建置第二個人才培訓基地可行性。同時感謝翁水千、莊西勢兩位師傅,一生投入文化產業修護的卓越貢獻。
副縣長李增財表示,金門向來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豐富性、完整性而驚豔世人。由於歷史的因素,金門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累積的「文化層」,都是「金門品牌」的主要內容,更是地方創生的重要資源。2001年起,我國響應法國「世界古蹟日」活動,訂定每年9月第3個週末為「全國古蹟日」,藉以推動國內文化資產維護保存理念。今年金門的古蹟日定調為「向匠師致敬」,為這些在古蹟或歷史建築保存領域,奉獻心力,甚至一輩子投入的匠師們表達最崇高的謝意與敬意。
李增財說,事實上,我們在座還有一位準人間國寶—李清海師傅。希望未來也有更多關於李清海師傅的研究可以問世。他並強調,這一輩的匠師們,他們的專業養成,多數因為戰爭造成的毀損而有修復建築物的機會;同時,他們也在這樣刻苦的環境中,逐漸鍛鍊成精益求精的技藝。而走出戰地的金門,匠師們的角色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傳統知識與技術的傳習人。過去「因戰爭而修補房子」,現在「因文化而修復建築」。過去,匠人地位不高,現在,匠師可以是人間國寶。
昨日活動安排十分溫馨,多才多藝的李清海匠師率領著南音樂府,為活動揭開序曲,唱作俱佳,感情飽滿,也表現了閩南文化音律之美;接著由董皓雲(小提琴獨奏)、李宣萱(鋼琴伴奏)演奏許銘豐老師的「落日與煙」(以金門已故詩人吳承明的詩作譜成的曲子),再搭配一首中國風味的「漁舟唱晚」和一首提琴經典「泰伊斯冥想曲」這三首曲子,為這場匠藝新書的發表會增添藝術氣息。古厝、匠藝與音樂的交會,讓美好的秋天發生在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