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學曾逸仁開講 談雙乳山坑道與古蹟保存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1,127

金門縣文化局舉辦「雙乳山坑道與軍事古蹟保存」專題講座,邀請金門大學副教授曾逸仁主講。(李增汪攝)
金門縣文化局日前晚間在演藝廳3樓會議室舉辦「雙乳山坑道與軍事古蹟保存」專題講座,邀請金門大學副教授曾逸仁主講,他針對雙乳山坑道的保存發展與研究過程的發現,和參加者分享個人見解。
曾逸仁指出,雙乳山坑道為民國43年九三砲戰後籌劃興建,於46年10月竣工。坑道設計採「主坑道」、「支坑道」規劃,是由多條坑道所組成的地下網絡系統,其中包括罕見之環形坑道以漿砌塊石牆體及RC平頂構成,坑道內留有多樣的早期慷慨激昂泥塑標語,呈現民國40、50年代兩岸對峙前期特有風格。民國90年代以後,因應國軍兵力精簡,雙乳山坑道及營區已無駐軍,不過雙乳山坑道本身所承載之歷史及坑道防禦工事特色,見證了已不復見的時代印記,彌足珍貴。
文化局指出,為保存並彰顯雙乳山坑道的特殊意義,民國108年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希望能透過古蹟分年分期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的推動,已爭取中央經費挹注,未來除讓軍事遺產能獲得保存再生外,更可帶動雙乳山區域環境與生態的維護,進而連結南乳中山林區的整體特色景觀保存,促進文化觀光與生態體驗。
雙乳山坑道可說是金門軍事發展地下化之濫觴據點,這場專題講座透過曾逸仁的演講,讓大家了解兩岸對峙時期,國軍營造地下坑道之技術特色:雙乳山坑道之工事及其坑道與地形相嵌合之工程特色;曾逸仁也透過坑道剖面,讓大家看到花崗岩層、玄武岩層、紅土礫石層露頭,以及周邊保留的沖蝕溝地形,見證古金門地形的特色,深具生態、地質與環境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