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走讀「賞秋」登場 大小朋友悠遊後浦

文化局「四季走讀~賞秋」閱讀推廣活動兵分六路在後浦小鎮熱鬧登場。(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今年第三場「賞秋」日前兵分六路在後浦小鎮熱鬧登場,上、下午各一場走讀,有兩百四十位大小朋友參與,活動由六名講師分別各帶20名成員沿途講解小鎮的十二處景點,大家都收穫滿滿,滿載而歸。
此次賞秋活動在總兵署前集合,文化局長許績鑫和金城鎮長李誠智也都到現場歡迎大家,許績鑫表示,走讀系列活動深受鄉親歡迎,每次推出都是秒殺,可見一般;總兵署是他祖先許獬的讀書場所,後浦小鎮更是到處充滿歷史豐富的文化古蹟,讓人流連忘返;李誠智也以地主身分熱誠歡迎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許績鑫強調,文化局為了推廣閱讀,讓閱讀立體、在地化,因此將活動與文史資產結合以背景導讀、實地走訪等方式,帶著鄉親走出戶外、讀出家鄉原始風貌,不僅重拾遺忘的記憶,也找回文化認同。他並期待文化底蘊與觀光活動互為表裏,藉著四季走讀活動做為文化與觀光結合的種子示範,也希望透過走讀活動的發想,以及觀光產業夥伴包裝後續旅遊行程,讓文化結合觀光創造雙贏。
後浦,舊名塗山,位於金門西半島,其地是北高南低,北側山丘環繞,防蔽海風;南邊濱臨浯江溪,溪口與海交接,形成一灣澳與溼地,後浦聚落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明末清初明鄭金廈抗清,練兵於後浦,設有內外校場及造船廠。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自金門城移駐後浦,後浦逐漸發展成金門軍政經濟中心,也進一步塑造了城鎮的空間結構,如東西南北門境界的區分,另金門鎮總兵署、浯江書院紛紛設立,地方官員及鄉紳亦捐資修築海堤、城隍廟、奎閣等,地方經濟蓬勃發展,構成今日城區的主要區域。
文化局指出,後浦具有豐富的文化古蹟,有說不完的過往傳奇,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及戰地文化的時代縮影。浯島城隍廟為後浦城區內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浯島迎城隍」遷邑已有342年的歷史,不僅保有閩南傳統廟會慶典特色,城區四里民眾每年在農曆四月十二日舉辦巡安大遊行,為金門最盛大、也是保留前清古制而受矚目的廟會活動,更由文化部指定為離島地區第一個國家「重要民俗」活動及2013年入選「宗教百景」。
走讀活動邀請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楊世榮、李俊昇、胡震彬等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及解說員當講師,並由六位講師分別各帶一小隊沿途講解,賞秋路線規劃7個古蹟、6個歷史建築、1個無形資產。其中古蹟部份為清金門鎮總兵暑、邱良功古厝、將軍第、金門朱子祠、奎閣、陳詩吟洋樓、邱良功母節孝坊;6個歷史建築為靈濟古寺、模範街、基督教會堂、武廟、陳氏大宗祠;1個無形資產為四月十二迎城隍。